讓明兵在旁邊的箱子上鋪上一層薄毛毯,楊老則是把手中的《平安帖》小心的放了上。
眾人圍了上來,仔細的端詳著這幅《平安帖》。
縱二十多厘米,橫十幾公分,材質為硬黃紙,字型為草書。
周圍空白處蓋有密密麻麻幾十個印章,甚至一旁還有好幾位名人的提名,其中甚至不乏歐陽修這樣的大文豪題名。
儲存的不是很完好,其中有好幾個字已經模糊的看不清了,不過從整體上來看還是挺不錯的。
楊老痴迷的打量著眼前的《平安帖》,仔細研究著紙上文字的一撇一捺,雖然短短二十幾字,可也讓楊老研究了好久。
過了好一會楊老才滿意的抬起了頭,指著箱子上的《平安帖》介紹道:“雖然只有寥寥二十幾字,但用筆峻利,沉著瀟灑,俊宕清健,體勢豐滿,尤其是尖筆的起訖牽帶,豐富多變,飽滿完整,實為草書楷則。”
“王羲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對後世影響深遠。”
說完又有些可惜的嘆了口氣,對著石凡解釋道:“由於年代的久遠,王羲之的真跡早已不存於世,唐代的精摹本,歷來已被當作真跡看待。”
“這本《平安帖》想來也可能是個高摹本,畢竟王羲之的那個年代離我們太過久遠,近1700年的時間,足以泯滅當時大部分的文字真跡。”
“雖說當時也有很少一部分可以儲存至今的書籍,可其中要是有王羲之的真跡能流傳下來,也是千難萬難的。”
“這件就算不是真跡,可有這麼多名人的提名與印章,那也是件不可多得的珍品,完全不下於前幾年嘉德拍賣的那件高摹本。”
石凡算是聽明白了楊老話中的意思,他的這本《平安帖》有很大的可能是古時的高摹本。
上面明顯有歐陽修的提名,最起碼也是宋以前的。
石凡不是很在意這本《平安帖》的真假,無論真假他都會妥善保管的,當然如果是真跡的話那就更好了。
看完這本《平安帖》馬爺三人紛紛表示這趟來的太值了,不僅見識了世界少有的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瓷罐,更是見識到了這本王羲之的《平安帖》,已經不虛此行了。
楊老小心的把攤在木箱上的《平安帖》圈了起來,從新放回紙筒中。
石凡示意明兵把最後一個木箱也給開啟。
他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接下來會是件什麼寶物了。
明兵上前小心的開啟了眼前只有三四十公分大小的小木箱子。
眾人紛紛好奇的向著裡面看去。
入目是一件十幾公分直徑的小碗,呈淡天青色,表面有細小紋片。
不等石凡仔細觀察,旁邊就傳來了馬爺三人的驚呼:“天吶!這是汝窯天青釉碗。”
疑惑的則過頭,看了看有些驚訝的三人,再次回頭仔細的打量著小木箱中的瓷碗。
看著是挺精緻的,可不明白三人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反應,難道又是一件稀世珍寶,可它畢竟只是個小碗罷了。
石凡側頭看著還在驚訝中的三人開口道:“馬爺!要不麻煩你,再給我們介紹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