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孫休的支援下,陸抗很快發起了第二輪攻勢。
得到補充的吳軍以水師逼臨北岸,船隊掩護步卒越過東興大堤的浮橋。
鍾會在北岸建立了圍繞東山關隘為核心的防線,但外圍據點很快便在吳軍的猛攻之下接連失守。
這一次來襲的吳軍準備充分,在進攻東山關隘的同時分兵保護兩翼,以防再度遭到魏軍騎兵的反擊。
龐會和丘建等人見前線告急,皆向鍾會請求以騎軍逆擊吳軍,以挫敗陸抗的攻勢,但鍾會分析戰場局勢之後認為現在還不是時候。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擺在他們面前,陸抗這樣級別的對手不可能犯同一個錯誤兩次。由於魏軍的水寨已經在之前的交戰中被摧毀,這一次吳軍的目標只有單一的東山關隘,不存在分頭進軍彼此脫節的情況,所以吳軍整體的兵勢十分厚實。
對如此龐大的兵勢使用騎軍並不是明智的選擇,鍾會命龐會和丘建繼續等待時機,同時往東山關隘增兵固防。
鍾會將魏軍的主力控制在東山關隘後方的安全地帶,以避開吳軍鋒芒最盛的第一波攻勢。他的策略是依靠東山關隘的堅固攻勢和不斷小規模添兵增援的拖延戰術把敵軍的銳氣消磨殆盡,再伺機發起反擊。
東山關隘的戰鬥異常激烈,吳軍正在為這座由他們自己建立的要塞不斷地付出死傷代價,魏軍在關隘上居高臨下拋石射箭,時不時丟出扎滿鐵刺的滾木往往能擊倒成片的吳軍。
陸抗在後方緊張地等待前線的戰報,東山關隘的地勢十分優越,對防守方極為有利,但他也只能下令拼命去搶奪關隘。
只有同時佔據東山關隘和西山關隘才能使整個東興的防線連成牢固的整體,從而保護大堤鎖住江面。出於這個目的,吳軍爭奪關隘是勢在必行。
前方送回的戰報顯示進攻極不順利,可見魏軍同樣也在關隘上下了極大的決心。
陸抗詢問左右,得知吳軍近半軍隊已經參與了對東山關隘的輪換進攻,但仍然不能突破關隘防線。丁奉率領的精銳虎衛也投入了攻堅,面對關上矢石如雨也只能束手而嘆。
數日之後,鍾會看出吳軍已經疲憊,秘密調遣句安和田章兩軍趁夜偷偷出關下山,潛行至吳軍陣前,於黎明時分突然發起襲擊。
這一次反攻擊破了吳軍前鋒七座營寨,若非丁奉及時率援軍趕到頂住進攻,這將會蔓延成一場大敗。
吳軍被迫從東山關隘前撤退,主力回到大堤附近依託水師穩住陣腳。
鍾會得此一勝,重新恢復了東山關隘外圍的幾處重要支撐據點,同時從壽春調來的兩萬援軍也已經到位。
東興的局勢再度發生逆轉,在得到援軍的次日,魏軍立刻兵分四路出擊,同時攻打吳軍多處營寨。
吳軍在久戰之後驟然遭到反擊,險些陷入崩潰,幸得陸抗水師遊走接應,擊退了魏軍的四路進攻。
只不過此戰之後,吳軍重新退回了東興大堤的南側,老老實實圍繞己方所佔據的西山關隘修建防線。
這一次的進攻失敗對陸抗打擊不小,他對自己的能力以及吳軍的實力都產生了一定的懷疑。
同時陸抗也得知了鍾會得到增援的情報,他判斷短期內攻克東山關隘徹底收復東興已經不太現實,只好退而求其次強化西山關隘的防線。
佔有半壁東興,雖不能像以往那樣鎖住通往建業的長江水道,但至少可以配合水師讓魏軍不敢輕易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