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城東北,天保山與營盤崗兩地,夏侯霸率軍建立了堅固的營寨,從兩座山地居高臨下控制著通往西陵的道路。
王基的魏軍主力停滯在東面二十里外的雲夢山,由於無法突破漢軍設立的防線,雙方形成對峙已經有十餘日。
姜維擊退了進犯夷道的魏軍,但得勝不大,此時移師江岸遙望北岸的西陵城。
留守西陵的施績已經著手在北岸建設水寨,此時已經初具規模,等水寨完工之後漢軍水師就將進駐,加強南北兩岸的聯絡並進一步操練水戰。
夏侯霸和施績一陸一水配合得當,加上魏軍尚未突破山地的防線,姜維選擇暫時留在南岸觀望。
畢竟大軍渡江需要耗費不少力氣,除非西陵面臨被攻陷的威脅,否則他不會輕舉妄動。
唯一讓姜維比較擔心的上庸城方向近日也傳來了好訊息,陳泰主動退卻,這一路的魏軍已經回到了宛城。
未幾,十一月至,陳泰於宛城病逝。
魏庭為之哀悼,追贈司空,賜諡號“穆侯”。
陳泰的死讓宛城出現了空缺,司馬昭派洛陽的驃騎大將軍王昶接手宛城軍務,繼續主持與蜀軍在上庸、房陵一帶的爭奪和對抗。
王昶到任之後,認為陳泰留下的兵眾士氣低沉、疲憊不堪且武裝破舊,需要時間整頓才能繼續征戰,於是向朝廷上書陳明利害,迫使司馬昭停止了進攻的計劃。
原定的三路徵蜀有兩路都無法繼續進行,王基對奪取西陵也絕了念想。趁陸抗離開江陵南征交州之際,他用手頭拼湊的船隻把滯留南岸的魏軍接回了襄陽。
這一批從南岸歸來的人馬同樣士氣不佳,在被隔在江南余月又於夷道受挫之後,軍中不少人對戰爭的前景感到悲觀。
王昶從宛城給王基送信,建議他先退回襄樊休養生息,專心將宛城、樊城和襄陽連成緊密的防線以等待時機。
年終將至,軍心已經不似籌謀聯吳伐蜀時那般穩定,平安度過年關等候來年再戰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王基被王昶說服了,兩人聯名上書向朝廷申請停戰,兩位前線領軍大將的意見一致使得魏國朝廷不得不同意轉攻為守。
司馬昭把鍾會召來許昌商討之後,接受了王基和王昶休兵養士的意見,從結果來看,這一年他們僅僅損失了東三郡這塊價值不高的土地,軍隊也沒有遭受重創,總體上還算保住了面子。
“西蜀侵吞了吳之宜都、西陵等地,現在又染指荊南,吳主被迫與之求和,心中定然懷有不滿。相國可以考慮再與江東聯合,待明年開春與姜維決戰於荊襄。”鍾會為司馬昭籌劃道。
司馬昭對吳國如今的實力感到懷疑,他問道:“以你之見,如今西蜀與東吳孰強孰弱?”
“自然是西蜀強於東吳。”鍾會對此沒有任何猶豫,“東吳全靠陸抗一力支撐,陸抗一死,則孫氏必亡。”
司馬昭又問:“那我大魏與西蜀孰強孰弱?”
鍾會沉吟片刻,謹慎地回答道:“兩軍兵將如今已不相上下,但算上錢糧、人口、土地,我國仍佔上風。”
“既然如此,先滅吳可乎?”
鍾會揣摩司馬昭的心思:“相國之意,是與西蜀共取江東之地?”
“不,最多讓姜維吃下荊南,江東之地必須由我們接收。”司馬昭斬釘截鐵地說道。
“莫非是趁陸抗在交州之際,直接從淮南渡江攻取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