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南鄭大將軍府。
“遠兒,你的意思我已經明白了。”
姜維從外歸來,單獨聽取了姜遠的報告,回答道:“東吳背盟之事,我也並非沒有考慮過。荊州地區的兵力調動,確實十分可疑。”
姜遠進而說出了自己的擔憂:“我軍征討東三郡,側翼是東吳宜都、西陵,若魏吳聯手且已經佈下重兵,只怕戰局會十分艱難。”
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們就只能分兵應對,無論是阻攔魏軍先打吳軍還是阻攔吳軍先打魏軍,執行起來都存在一定的風險。
沿漢水東進,船隻進易退難,如果陸路交戰不利,可能會面臨像當年劉備伐吳一樣被迫拋棄水軍的局面。
這支水軍在漢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物資建立起來,本身尚不夠強大,如果初次出征就被放棄,只怕他們以後再也不要想爭奪水道控制權了。
“既然你想到了那麼遠,可有思索出應對之策?”姜維問道。
“孩兒覺得,應該等朝廷的使者從東吳回來。如果孫綝有意廢黜孫亮並與曹魏聯合,我們的使者在江東一定能夠察覺到異樣的。”姜遠說道。
“你是想要先證實魏吳聯手的猜測?”
“否則我們無法說服陛下和朝廷,在東征時做好更多的準備以應付和吳軍的戰事。”
要同時和魏吳兩軍作戰,光靠他們現有的準備一定難以持久,想要勢均力敵甚至掌握主動就必須依賴朝廷動員舉國上下給予支援。
兵馬、糧草、武器,他們要取得國家朝廷全方位的支援才有可能把握住這次勝利。
姜維雖然同意他關於做足準備以應對東吳背叛的看法,但又為難地說道:“僅靠使者觀察到的風吹草動,恐怕也不足以讓陛下和朝廷相信東吳會背盟。”
這確實令人頭疼,如果非要等到東吳撕破臉亮出刀兵再開始應對,就會白白失去很多的主動權。
“那麼……提前對施績出手。”姜遠試探著徵求姜維的意見,“施績作為長期鎮守荊州一帶的東吳大將,孫綝即便以其弟孫據代替施績統領大軍,真到了要和我們翻臉的時候肯定也沒法繞過施績直接給軍隊下令。”
東吳如今在荊州的軍隊有七八萬人,大體分成三派,一派是孫據、張布和萬彧三人率領的增援軍,一派是西陵施績的兵馬,一派是巴丘陸凱的兵馬。
如果東吳要對他們發難,孫據至少要使施績和陸凱聽命於自己,才能使整支軍隊團結一致。所以姜遠估計施績和陸凱會比大多數中層將領更早知道孫綝的謀劃,於是他便想要從施績入手挖出真相。
“你想要對施績出手,靠那封密信?”
“不錯。”
“這確實是一個辦法,不過倘若這是一場誤會,此舉反而會逼迫兩國結束同盟。”姜維對此尚有顧慮,“屆時陛下和朝廷難保不會追責。”
姜遠也想到了,萬一這次是自己疑心病太重,對付施績的行為就會變成季漢這邊單方面破壞聯盟關係,在道義上處於下風。
到時候前線倘若有所不利,勢必會有人再跳出來拿此事做文章攻擊北伐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