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同意請朝廷遣使東吳,約定共同對付襄陽的魏軍。不過他要求參加這次會議的將領們都做好獨自與魏軍作戰的準備,如果吳軍選擇觀望,漢軍依舊不改變出徵的計劃。
如果東吳不插手,那也可以省去在取勝之後處理雙方利益分配的問題。
姜遠在離開南鄭返回平西城駐地的途中,腦海中漸漸冒出了一些疑惑,總覺得之前會上眾人的推論似乎有一點問題。
如果魏軍要討伐東吳,為何不直接從淮南進軍,而選擇調兵到襄陽呢?司馬昭的主力討平諸葛誕之後並未迅速退回後方,直接從淮南進軍是更便利直接的選擇,也可以有效威脅東吳都城建業。
除非進攻江陵對魏國有什麼天大的好處。
姜遠一直思索到回到平西城,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
最後只能勉強認為,魏軍曾在東興之戰大敗過,對從淮南進攻可能有陰影,而在荊州魏軍是取勝過的,並且自上游往下游進攻也便於佔據水戰的優勢。
他麾下的軍隊此時正駐紮在平西城周邊維持操練,胡濟早已在附近為他們修建了牢固完備的營壘。
全軍上下整編之後,部分部隊的兵將彼此還比較陌生,所以姜遠打算讓他們先彼此磨合,等過一陣再合練陣型。
文鴦和文虎兄弟沒有服喪太久,在告假一個月之後回到了軍中,開始抓起折衝營的操練。
折衝營三千輕騎是如今姜遠軍中最強的突擊力量,也備受重視。畢竟輕騎作戰泛用性遠遠強於重騎,在索敵、奔襲、牽制、追擊等各方面都能派上用場。
但折衝營的兵員構成也是全軍各營之中最為複雜的,有漢軍騎兵也有羌族和蠻族的騎兵,且彼此之間的作戰方式都有些許不同,將他們整合在一起操練頗要花費一番工夫。
文鴦文虎沒有歸隊之前,姜遠雖然自己代掌折衝營,但也沒能將整營的騎軍拉到一起訓練過,都是讓他們按照原來的編制歸屬各練各的,這個情況在文家兄弟回來之後終於有所改觀。
羌騎們原先都服從阿納雅,阿納雅又嫁給了文鴦,自然而然他們也就認文鴦這個統領。來自無當飛軍的蠻族騎兵多半經歷過之前大小征戰,對文鴦的勇名也欽佩有加,這一部分人也不難管束。
最難擺平的反倒是從姜遠西征涼州的那支漢軍裡頭調來的輕騎們。
漢軍此前沒有產馬地,蜀中的地勢也不利於訓練騎軍,所以騎軍數量少而精貴,這些漢軍騎兵自然有一股倨傲在身,這會兒也沒有完全改掉。
他們可以服從姜維、姜遠和源昕,卻不是很瞧得起文鴦這個“魏國棄將”。加上自身也有西征涼州和東征長安、洛陽的戰功,故而不是很瞧得起右營的羌騎和蠻騎。
文鴦在姜遠的軍中帶了幾年,已經習慣了上下和睦同袍相融的氣氛,服喪歸來執掌折衝營時本來興致滿滿,但在組織全營操練的第一天就碰了暗釘子。
左營漢軍騎兵的首將楊烈在軍中資歷並不淺,先後追隨過趙統和陳到之子陳永。在兩名有著厚重忠克之稱的將門虎子麾下領過兵,此時不太看得起文鴦也是情理之中。
楊烈拒絕接受文鴦安排的訓練,認為右營羌騎和蠻騎們練的東西並不高明,他要堅持自己一貫所用的戰法。
楊烈在折衝營的軍議上說出這番話,等於是駁了文鴦和右營將領們的面子,一下子軍營中的氛圍就變僵了。
文虎看勢頭不對,想要去請姜遠過來調和,但被文鴦攔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