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重騎突現,將豹騎的心理防線完全擊垮了。
在此之前,他們心目中唯一在自身之上的騎軍是虎騎,虎騎豹騎合璧則冠絕天下,而現在建立在這基礎上的一切都被漢軍重騎如鐵錘重擊一般的衝鋒給摧毀了。
身居第二陣的張雄還沒有完全弄明白髮生了什麼,只是看到前鋒陣形混亂,本該插入敵軍陣形之中迅速穿刺突破的錐形陣在轉瞬之間變得粉碎。
前方出現這樣的情況,完全出乎張雄的預料。
憑藉自己領軍的經驗,他判斷出能造成這種情況的只有一種可能——敵軍在戰力上呈現出壓倒性的優勢,己方几乎沒有任何還手的餘地。
但這怎麼可能呢?除非與他們對攻的是虎騎,否則這世上還有哪支騎兵能夠做到在平原曠野上硬撼豹騎的鋒芒?
張雄猜對了,卻沒有完全猜對。直到前軍第一陣完全崩潰,敗軍四散之時,他才看到攆著豹騎以無可阻擋之勢攻過來的漢軍重騎。
只需一眼,張雄便感到自己心頭如遭重擊。
人馬俱甲,刀槍難入,蜀軍何時有了這樣的重騎軍?
雖然看起來人數不多,估計只有區區五百人,然而張雄此前的狂傲卻被這五百騎一掃而空。
身為虎豹騎的將領,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重騎在平原上的厲害。
在靈活機動的輕騎兵取代戰車成為主流之後,戰陣也在不斷改革進步,以步制騎和以騎制騎的戰術被名將們發掘並運用在戰場上。
當龐大的步軍軍陣變得難以攻破時,兵家們終於又想起需要像戰車那樣以剛克剛的突破力量,重騎兵以無可替代的姿態登上戰場,於魏晉之後戰事頻繁的南北朝被各方勢力廣泛使用。
姜遠麾下的這支重騎,與這個時代的所有騎兵更是有所不同,他為這支重騎配備了雙馬鐙,從而解放了馬背上騎士的雙手。在雙馬蹬的加持下,重騎兵們不再需要時刻用一隻手控制韁繩,雙手使用長兵器得以使出更加靈活又更有力度的招式。
同樣是騎中精銳,豹騎面對這樣的漢軍重騎只有潰敗亡命的份,任何想要挑戰這道鐵甲洪流的輕騎都無法避免粉身碎骨的命運。
這是降維打擊,在後方觀戰的姜遠心中暗想,如果張雄的兵馬再多上一倍並且不那麼貪心地疾行猛進導致步騎脫節,他是不敢如此大膽地以寡擊眾的。
畢竟重騎軍再強悍,在戰場上表現得再像無可匹敵的殺戮機器,終究還是無法改變他們是人與戰馬組成的血肉之軀的事實。
沉重的鎧甲和重戟、馬槊之類為破甲特化的長兵器都會更快地消耗騎兵與戰馬的體力。
重騎軍的爆發力夠強,但持續作戰的耐久並不高,也不適合長距離奔襲追擊戰,為了節省體力士兵和戰馬平時都是卸甲行進,臨敵之前才會組裝鎧甲披掛備戰。
在戰場上被累死並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力盡而亡也不是演義小說中悲情英雄豪傑們的專屬劇情。
看到魏軍豹騎前陣已潰,姜遠果斷命步軍跟隨兩翼迂迴的輕騎前進,掩護重騎軍確保這一場遭遇戰的完全勝利。
張雄不是傻子,在看到漢軍重騎的第一眼他就意識到根本沒的打,果斷下令撤退。
因為第二陣豹騎擺的是預備分割剿殺漢軍步卒的魚鱗陣,各小陣之間空隙很大,所以沒怎麼被第一陣潰敗的自己人沖垮陣形,第一時間有序執行了撤退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