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姜遠於第二場推演中提出來的三不解,寧隨一一給出了答案。
第一,看似廖化、張翼軍團存在於鍾堤和臨洮一帶能夠對狄道城的魏軍造成威脅,但如今張翼的人馬才從成都出發,廖化也才剛到臨洮,鄧艾大可以留下部分兵力防守狄道而率主力東進。
第二,漢軍攻祁山不克,鄧艾雖沒有必要急著救援祁山,但一定會意識到漢軍的攻擊方向在東,把主力向東移動以策應各地守軍是情理之中的選擇。
第三,原道城守軍前出佔據山地險要以阻漢軍,後方的防禦交給隨後趕到的鄧艾軍來負責。
姜遠對這三條的前兩條都還勉強認可,卻不認為第三條中鄧艾能這麼快抵達。
“除非鄧艾提前收到訊息,知道我軍將要進攻,否則這個行軍速度如何趕得上?”姜遠提出質疑道,“又或者對方也能走水路……不過斥候並未發現狄道城有造船的跡象。”
寧隨回答道:“曏者未料勝而先料敗者能立於不敗之地,將軍試想,倘若魏軍真的提前知曉我軍將要進攻呢?兩軍對峙,彼此密切關注,稍有風吹草動自然知曉。況且我軍從國內大舉調兵運糧,恐難以瞞過鄧艾的耳目。”
“所以祁山提前有備,我軍攻之不克,連這些也是鄧艾意料之中……”姜遠順著他的思路去推想,所得的結果與第一次推演完全不同,雙方地位交換,變成漢軍處於極大劣勢。
寧隨對姜遠說道:“若局勢真的按照這種走向演變,將軍想好應該怎麼做了嗎?”
既然祁山、南安都無機可乘,那麼理智的做法應該是回到鍾堤,利用船隻從水路進軍,尋求甩開敵軍的主力避實擊虛。
他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隨後開始動手拔沙盤上的算籌。
寧隨露出了陷入沉思的表情,似乎有什麼話想說,但最終還是同意按照姜遠的想法繼續推下去。
在改變進軍方法之後,漢軍返回鍾堤去水路進軍,以偏師圍困狄道城,主力順洮水進入渭水,甩開鄧艾主力並順利攻入後防空虛的天水境內。
“此番我有一點不解。”寧隨等推演結束,對姜遠說道。
“請說。”
“我軍轉道南安時,魏軍提前搶佔山地,威脅補給與側翼,使大軍不敢徑直前往攻擊原道城。”寧隨的話把眾人的目光又引回了南安附近,“將軍想出的對策是再度放棄攻擊原道的目標,回師鍾堤取水路。但在我軍回師鍾堤期間,鄧艾難道呆在原地一動不動無所作為嗎?”
姜遠愣了一下,這確實不合理,於是詢問寧隨認為魏軍會做何舉動。
寧隨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提出自己與姜遠交換攻防的角色,讓姜遠站在魏軍的立場上去思考,隨後開始新一輪推演。
兩人角色互換,這一次變成寧隨組織漢軍攻,姜遠把自己想成鄧艾進行應對。
第三局的開始和第二局如出一轍,魏軍重點加強了祁山的防守,在逼退漢軍之後又搶先以南安守軍奪取了前往原道城必經之路上的山地。
分歧由此產生,寧隨認為不可能全軍大搖大擺地從南安敵軍面前撤走,選擇留下一部分人馬偽裝主力繼續施壓,暗中分兵回返鍾堤。
姜遠分析了鄧艾軍可能的位置之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想:“鄧艾料到我軍會走水路,魏軍提前堵塞了洮水與渭水交匯點東面的河道,使我軍不得不在此地棄船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