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鬍子老人這時道:“郭道長,我叫王超,大夥都叫我老王,在陳總的工廠遠遠看見過道長。”
“陳總就住在我們這裡,大家都知道你未卜先知救了陳總女兒、外孫的事,而且,我也上過清風觀上過2次香,只是沒有機會看到道長。”
說話間,他看著郭霖也是滿臉敬重。
陳總女兒的事,只是聽陳總說的,雖然驚訝,但是卻少了親身經歷的震撼。
可他清楚的記得,自己第一次上去時看過那棵銀杏樹的樣子,那銀杏樹幾乎要死了,比這棵榆樹的狀態還要糟糕。
當他第二次上去時,那棵銀杏樹已經變成了那般壯觀的景象。
他活了這麼久也沒有見過這種情景,而且,這根本就是不正常,唯一能解釋的就是因為清風觀了。
現在郭道長來這裡,難道是為了這棵榆樹來的嗎?
郭霖大概也知道這些人為何有這樣的態度了。
沒想到他現在也可以像電視劇裡的那些道門高人一樣,靠名聲吃飯了。
影視中不是經常有一種情節:
一道人到了一個地方,那裡的人桀驁不馴,可當道人報出自己的名號,那裡的人就變的恭恭敬敬了。
這並不是無稽之談。
看看眼前的情景,現代社會下都會如此了,那在封建的古代自然不用說。
這時,孫縣那邊似乎有怒罵聲響起,接著,就看到那兩個代表的老人就躺在地上撒賴了起來。
“……”郭霖愕然。
都這時代了還有人玩這一套?
可想想那兩個老人的年紀,似乎也沒什麼奇怪。
孫縣那邊顯然交涉失敗了。
郭霖也趁機朝那老王詢問:“縣裡要處理這棵榆樹也是為了建造街道,改善大家的生活環境,加上這樹也快枯了,為什麼大家牴觸情緒這麼大?”
他並沒有馬上表露出自己打樹主意的心思,而是先詢問原因。
循循善誘,最後表露目的,也是一種交流手段。
聽到他的話,老王就忍住開始抱怨了起來:“郭道長,你是不知道我們對這棵樹的感情,我們從小就是在這棵樹下玩耍長大的,幾乎一輩子都在這樹下渡過,縣裡說推就要推,根本沒有問過我們這些老傢伙的意見。”
那些老人似乎也一下義憤填膺,心裡的不滿也找到傾瀉口一般,一個個紛紛述說起來:
“郭道長,不僅是如此,這樹還對我們這些人有救命扶家之恩,我還小的時候鬧過饑荒,我還記得當時家裡什麼吃的都沒有,那種煎熬不是現在的人能明白的,當時家裡就是靠著這榆樹的皮磨了粉煮著吃。”
“我們家也是,不僅是樹皮,還有榆樹的果實,就是這個酷似錢幣的東西,那個時候天氣非常乾旱,地裡都不長莊稼,我們家還採摘這種果實拿來食用,填飽了肚子。。”
“附近的人當時都一樣,因為這榆樹,我們才渡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我們和這棵樹在這裡的時候,***還沒在呢!”
“就是,他們現在想推了它,以為和年輕人們商量過就可以了?有經過我們同意嗎?”
“我們只是老了,不是死了,他們想推它,有本事從我們身上踏過去,不然他們敢推它,我就敢燒了他們的**!”
後面似乎火氣大了,越說越離譜,越說越帶著情緒了,甚至根本不把官方放在眼裡了。
可想想這個年紀的老人,那個時代大多也是沒有接受過知識文化,也只有最樸的唯己意識,也沒有什麼奇怪了。
關鍵他也理解這些人。
在古代道門的說法,這棵樹是天然帶著民願,還有救民性命的功德。
這是一棵功德之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