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謙拱手道:“玄德多慮,此老夫之實情也,安敢誆騙。”說罷,陶謙又是再三相讓,劉備只堅決不受。
糜竺上前拱手道:“眼下兵賊臨城,且商議退敵之策。待得事情平復之時,再當相讓也。”
劉備道:“備當寫書至曹『操』處,勸說解和,曹若不從,再行廝殺不遲。”
陶謙應允之,下令三寨,暫且暗兵不動,遣人送書信至曹『操』。
曹『操』正在軍中,與諸多猛將謀士臣商議攻城之事,卻有人報徐州有戰書到。曹『操』拆開覽閱,落筆人正是劉備,書中略道:
自虎牢一別,已有數載。忽聞尊父之死,著實心痛。然事有青紅,此實乃張闓不仁,以致尊父之恨,非陶恭祖之罪也。眼下黃巾餘孽四地作『亂』,董卓餘黨,盤踞於京。望明公先朝廷之急,緩後私仇。撤徐州之兵,以救國難,則徐州幸甚,天下幸甚,萬民拜謝矣。
曹『操』看完,將書信撕的粉碎,大罵道:“劉備是何東西,也敢以書來勸我!此中之間,多有嘲諷之意!給我殺了來使,加速攻城!”
謀士郭嘉忙諫道:“劉備原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好言答覆之,慢其防備之心,然後精兵攻城,此城可破也!”
曹『操』聞言,深以為然,便款待來使,寫了帛書交之,託其將書信帶回徐州。使者走後,忽有流星馬飛來,張嘴大喊‘禍事矣……禍事矣……’
曹『操』忙詢問仔細,那人道:“呂布來已破了兗州,進據濮陽也!”
……
且說袁紹與公孫瓚於青州交戰,公孫瓚抵擋不住,據城而守,三月前,送出書信請劉備、張燕出兵,劉備選擇去了徐州,而張燕,則是出兵來援。
張燕,本姓褚,常山真定人[,黑山軍首領。
張燕剽扞,敏捷過人,軍中稱為“飛燕”,故而人又稱其為褚飛燕。張燕得了公孫瓚的求援信,便起五萬大軍,自太行山脈南下,『逼』迫袁紹冀州西方廣宗,袁紹大為惱怒,特著令外甥高幹,並四庭柱之一的高覽,奔赴廣宗支援。
且說高幹本身留守冀州鉅鹿,第一時間收到廣宗的求援信,便親自統兵一萬五千人前來支援,高幹年輕氣盛,不服管教,加之是為袁紹外甥,眼裡更是容不得他人說話。
其為了一逞英勇,帶著兵馬出城迎戰,不想張燕佯敗,高幹便是看不清東南西北,引兵追擊,中了埋伏,損失大半兵馬,幸得城內守將陳瑛出城接應,方得『性』命可活。
高幹中了埋伏慘敗回城,城內守軍士氣盡失,張燕命士卒分作三面圍住廣宗,連夜攻打,戰況危急。陳瑛引兵於城頭抵擋,堪堪抵擋不住之時,高覽率兵趕到,張燕分兵以擊之,不久天下大雨,各自收兵而歸,以待來日再戰。
場面正自焦灼,卻有一人來投袁紹,袁紹大喜之,令之趕往廣宗,擊退張燕。
那人得了袁紹兵馬,便往廣宗而去。此人並非他人,正是溫候呂布也。
原來,長安之時,李榷、郭汜作『亂』,『逼』死了王允之後,呂布便逃出武關,奔赴汝南,去投袁術。袁術麾下謀士李業勸諫,呂布反覆無常,多有弒主之為,人稱三姓家奴,如此之人,實乃禍患也!
袁術深以為然,便據之不納,呂布氣急,因聽聞袁術、袁紹兄弟二人素來不和,便趕去投歸袁紹。不想此舉,袁紹一下同意,並直接敕呂布為行軍校尉,救援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