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道祖身為人教祖師,有感萬民疾苦,更加之神魔大戰之後,人世間亡魂怨靈極多,於是便派遣座下弟子下凡傳法佈道,傳授降妖除魔的法術神通,解救萬民於水火之中;
得傳神通法術的人在深山老林經過一番苦修之後,開始行走於人間,降妖除魔,驅鬼辟邪,而這些人在聲名顯赫之後,被萬民稱之為天師,於是這些不圖名利的苦修士便響應萬民,亦自稱為天師。
時光冉冉,歲月如梭,經過漫長的時間無情的洗滌和沉澱,隨著天師一脈的繁榮和昌盛,一時間天師道聲名鵲起,響徹四方;
天師道的天師被謠傳的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個個都有通天徹地之能,請神捉鬼,趨吉避凶,演算天機,斬妖除魔,翻江倒海,施雲布雨,撒豆成兵,騰雲駕霧,簡直無所不能,更是成為了最受人尊敬的存在。
時光飛逝,天師道,漸漸演變成兩個派系,一個選擇入世修行,聲稱要在萬丈紅塵之中磨礪道心;
一個派系執拗古板,依舊選擇在山野之中體悟天地自然之道,明悟本心;
天師一脈雖然分化派系,但是以除妖滅魔,誅邪驅鬼,替天行道為己任的初衷,卻是沒有絲毫改變。
隨著歷史洪流的展與前進,隨著時間長河的流逝與演變,佛教逐漸興盛了起來,他們同樣以除妖滅魔,誅邪驅鬼為己任,不過卻是以度化為主,並且修建寺廟,廣收信徒,影響力一時無兩。
當初選擇入世修行的天師一脈,受時勢影響,再次分化;
激進的依舊主張以殺伐為主的誅邪手段;
也有性子溫和的提出上天有好生之德,主張應該效彷彿門以度化為主;
古板執拗的隱世天師則是冷眼旁觀,兩不相幫,甚至比較中庸的提出因地制宜,視情況而論的說法;
老一輩天師,和天師中,德高望重的前輩高人,以及一些後起之秀,眾人齊聚一堂,商討了九天九夜,各執己見,相持不下的天師們,在商討無果後,不歡而散。
當初選擇隱世的天師,繼續隱世苦修,在山野之中獵殺妖魔,誅邪滅鬼;
而入世修行的天師,則是開始效彷彿門,卻不是選擇以度化妖魔鬼怪為主,而是效彷彿門修建廟宇,供奉真神和仙尊道祖的法像,並且根據各自的思想主張的不同,紛紛開山立派,打算自成一脈,形成新的道統;
於是乎,就有了天師道,正一道,龍虎山,閣皂山,靈寶,清微,淨明等諸派之分,以及最有名的茅山道術,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更是被稱為符籙三山。
天師道,分為隱世和入世,盡皆秉承降妖除魔,誅邪驅鬼的天職和使命;
入世的天師遊走於人間,弘揚道法,普度眾生;
隱世的天師則是鑽研道法,行走于山野之間,風餐露宿,自出師之日起,便要獨自離開山門,履行職責,鑄就屬於自己的榮耀戰歌,譜寫屬於自己的無冕傳說!
荒山老林之間,一座破舊的道觀裡,幾個蓬頭垢,不修邊幅的老道士,滿是油膩和汙垢的道袍隨意的穿在身上,笑眯眯的坐在粗陋的石桌旁,屁股下的凳子是幾節削平的爛木樁,幾壇清酒,幾道野味,還有一些野果。
而在不遠處,三個小傢伙正滿頭大汗的蹲著馬步,雙目圓瞪,死死的盯著石桌上的美味,偶爾不由自主的吞嚥著口水,引來一群為老不尊的老傢伙們一陣和藹的調笑;
有的甚至故意在吃喝的時候出聲音,喝酒的時候出“呲溜!”的聲音,吃肉的時候出“吧唧吧唧!”的咂嘴聲,這種拉仇恨的行為,直接將三個小傢伙氣的直撅嘴,有心閉上眼不去看,但是眼睛卻總是不聽使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