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三百二十二年,王敦起兵造反,大軍已經直逼石頭城城下,皇帝司馬睿命蘭陵相蘇峻率領前去對抗王敦。
蘇峻是書生出身,才學淵博,時年四十三歲,出人主簿,永嘉之亂時,蘇峻率領村民百姓遷移山東避禍,時山東由王彌的手下大將曹嶷把持,後曹嶷被殺,賊人周堅趁朝廷虛弱,起兵造反,被蘇峻鎮壓,因此蘇峻升任蘭陵相,手下聚攏了兩萬精兵,得皇帝之命,率兵鎮守建鄴的要口塗中。蘇峻趁著王敦大軍還未趕到,快馬加鞭,加固塗中城牆,挖深護城河,以為死守之狀。
王敦還未趕到,與王敦沆瀣一氣,一共造反的宣城內史沈充舉三萬兵馬殺到,沈充拍馬上前,與蘇峻對罵一陣自是不提,不料二人罵完,沈充竟然不進攻塗中,而是宣佈撤兵,於塗中後二十里下寨。
原來沈充此人,胸無謀略,專注享樂,府中豢養了一百多名歌姬,即便是沈充行軍之時,也不忘帶著歌姬一同前行,沈充見塗中城牆高深,易守難攻,遂下令撤軍,只待王敦大軍前來,一同擊破塗中,而自己,則是躲在大帳之中,日夜笙簫,醉生夢死。
蘇峻不知沈充底細,害怕沈充外有埋伏,遂也不敢輕易出兵,只顧死守途中城,不想第三日子夜,沈充大寨之內,突然戰火連天,殺聲四起,蘇峻慌忙登上城牆,遙見一隊晉兵於沈充大寨之內左右奔殺,殺的沈充手足無措,只得是慌忙撤兵。
晉兵殺退沈充之後,為首大將引兵入塗中城下,蘇峻但見此人身長八尺,白麵粉頭,容姿秀美,頗有英氣遂問道,
“來者何人!”
只見城牆之下,此大將橫刀立馬,俊秀的身姿之中,還展露著無盡的霸氣,此人大喝道,
“吾乃建鄴中領軍庾亮,奉皇上之命,率兵討賊,汝速開城門!”
庾亮字元規,時年三十一歲,乃是左將軍庾琛的次子,為人高傲,禮賢卻不下士,喜好老莊之學,為人嚴肅,執法剛正,不徇私枉法,故而在朝廷內外都有不錯的名聲,
庾亮之名,蘇峻早就聽聞過,但是從未見過,蘇峻聽聞庾亮是來助自己的,心中方喜,不想庾亮說呀卻如此高傲,隱隱有不把自己放在眼裡的感覺,但是儘管心中不快,蘇峻仍然是下令開門,庾亮騎著高頭大馬,威風凜凜地入了城,蘇峻下了城牆,慌忙對庾亮作揖,道,
“大將軍遠到而來,甚是辛苦,我之前沒有得到訊息,所以沒有準備接風宴席,還請大將軍贖罪!”
其實按照官職,蘭陵相比中領軍的職位高出了太多,蘇峻是無需向庾亮如此謙恭的,但是蘇峻仍然把話說的十分卑微,一個原因就是蘇峻乃是布衣出身,這樣的人誰都得罪不起,二是中領軍雖然官階不高,但是通常都是由皇帝的近臣來擔任,事實是司馬睿非常欣賞庾亮,庾亮和溫嶠跟皇太子司馬紹關係非常好,庾亮的妹妹庾文君還是司馬紹的皇子妃,所以庾亮非常得到司馬睿的重用。
庾亮見到蘇峻,卻並不下馬,眼睛撇著蘇峻,蘇峻此人,秀才出身,身材矮小,又不操練武藝,庾亮有些看不上蘇峻,遂冷言一撇,道,
“賊兵於城外三十里下寨,汝等為何要在城內苟縮足足三日,不去破敵!”
蘇峻聽聞庾亮對自己頗為不敬,心中惱怒,卻不便發作,低著頭,皺著眉頭,對馬上的庾亮拱手作揖道,
“塗中乃是建鄴最後的屏障,其不能丟了塗中,我是怕城內有埋伏,趁著我們出城廝殺之際,攻佔了塗中,故而沒有前去攻打。”
庾亮冷哼一聲,道,
“分明是貪生怕死,何故如此多的理由!賊兵如若復來,汝等當視死如歸,破敵於塗中城下!”
蘇峻口中答是,心中卻對庾亮有了怨恨之意,庾亮在城中呆了不到一刻鐘,騎哨來報,據聞祖約在豫州接連兵敗,短短一個月,整個豫州都落入到了石勒的手裡,祖逖辛苦北伐的事業,全部被斷送,戴淵被殺,祖約和祖逖之子祖渙逃到了壽春,石虎領大軍圍攻壽春!
壽春距離塗中不過百里,庾亮得知軍情,自出了塗中,領兵去救壽春。
不幾日,王敦領大軍殺到塗中城下,得知蘇峻堅守塗中,坐立不安,王敦沒有湘州糧庫的支援,必要速戰速決,此時軍中只剩下了十日的糧食,十日之內,如果還拿不下建鄴,自己就要兵敗,而塗中城城牆高深,護城河水流湍急,如若強攻,傷亡太大自不必說,八九日乃是十日也不一定能夠攻得下來,耽誤太多的時間了!
正當王敦憂慮之時,王敦的胞兄王含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給王敦出了一條毒計,王含尋到王敦,道,
“蘇峻此人,頗信占卜之術,塗中城內正好有一名道人,號一清道人,乃是我的好友,我可說服此人為大將軍效力!”
王敦道,
“如何效力?”
王含遂對王敦低聲附耳,只言如此如此,王敦聽後大喜,看著王含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妙計!待本將軍攻破了塗中,兄長便是第一功臣!”
話說這蘇峻在城中也是左右為難,他的細作探知王敦軍中缺糧,很明顯,對於蘇峻來說,上策便是堅守塗中,待王敦糧盡之時,一舉攻破王敦,但是不久前庾亮曾經呵斥過自己據城不出,這個庾亮可是皇帝的近臣,將來如果庾亮在皇帝面前說自己的壞話,那麼自己的前途就全毀了!
這真是攻也不是,不攻也不是!
恰逢此時,步卒來報,俱言城內有一名道士求見,蘇峻平生最信占卜之事,此時道士來訪,蘇峻一拍腦袋,心中暗道,
“既然我不能做決定,可不讓上天來替我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