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孝文看著排在門口的隊伍,臉色很不好。
倒不是生氣人多添負累,是這些人裡頭,有很多人形色健朗,怎麼看都不像日子過不下去。
他們來善堂,要麼是覺得善堂有神仙庇佑,福澤深厚,只要能住進善堂,就能增福添壽。
要麼,是壓根不喜勞動之人。
善堂無形中成了世人心中的後盾。
很多人起了歪心思,覺得日子過不下去有善堂做後盾,反正不會沒活路。
人沒了後顧之憂,便會變的鬆懈,失去動力。
慕清秋也深得此中道理,人不能閒著,閒著有飯吃,時間一長,就會產生惰性和嚴重的依賴性。
正是因為她懂,所以她創造就業機會,現在看來,有些毛病還是慣出來了。
想了想,慕清秋制定了一份資格規章。
想進善堂的人很多,但必須滿足若干條件方可入住,即使滿足了條件入住,也必須聽從善堂統一安排。
入住的條件並不嚴苛,沒房子、沒地、沒生計、沒積蓄的人。
但凡發現試圖矇混過關的,直接交給理事,一鎮之首的理事,是有些制裁權利。
規章條款一出來,善堂門口排隊的人果然少了大半。
對於善堂提出的規則,有人心中有怨言,卻不敢說。
慕清秋在古陽鎮人眼裡是活神仙,活神仙一直慈悲心腸,偏在有人動歪心思的時候,拿出個條款限制人。
這意思就有些讓人驚顫了。
很多人私下都說,神仙被那些膽敢在他眼皮底下耍心思的人氣到了。
善堂門口貼在牆上的條款,是警告。
誰要再敢渾水摸魚,神仙是會降下災禍的。
這麼一想,那些試圖進善堂享清福躲懶的人,一個個嚇的麻利撤走。
如此,善堂門口立馬清靜了。
不過也就消停了短短兩三日,又排起了隊。
這次與前幾天不同,這些人拖家帶口,是一個個小團體,而且個個神色疲累,似乎經過連日奔波。
更奇怪的是,他們大部分來自一個地方。
蘇孝文覺得蹊蹺,細問了幾句,原來他們都來自臥龍縣以西的臨安縣境內,一個叫界口的村子,他們村秋收時節遭了火災,一場大火,將田野裡待收的莊家燒了個乾淨。
界口村五十多戶全面遭災,幾乎顆粒無收。
不止界口村,莊家緊鄰界口村的其他幾個村子也不同程度遭受火災影響。
一般莊戶人家,一年到頭打下糧食,留夠自家一年的吃用,多的除了交稅幾乎都是當季賣掉換用度,有些租田種的交了租子,結餘更是少的可憐。
本就苦哈哈的維繫著的生活,突然被一場大火毀了。
一場大火,看似燒掉了一地莊家,實際上卻是燒斷了整個界口村村民的生計。
家中遭難,有些人家投親靠友,大部分卻只能自謀生路。
古陽鎮善堂之名早就傳了出去,無形中也給界口村的人們指了一條生路。
蘇孝文得知其中緣由,立馬將此事報給慕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