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
“守四方!”
······
此刻理想與現實重疊,漢軍不僅是為了皇帝承諾過的高爵厚賞,雲飛揚,歸故鄉,守四方,也是為了實現我大丈夫之志也!
盧植拼盡了全力,甚至讓中軍大旗進到了一箭之地的範圍內,即敵軍弓弩手的有效射程之內。
這是個非常危險的舉動,主帥隨時有可能被射殺。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但君子亦當捐軀赴國難,休慼與共!
我做到了我所有能做的,甚至將漢軍的邊緣側翼全部暴露出來,連我這個主帥也親自押上前線,與將士同進退。
接下來,就看你的了!
護烏桓校尉,宗員!
你能控制的住這些胡騎嗎?說服這些胡騎幫助我大漢嗎?
孫子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管是鄴城還是現在的曲梁,盧植都沒有采取正面攻城的策略。
一方面是不想手下士卒損傷過大,一方面也確實是有更好的辦法。
出洛陽之前,皇帝就問過他的意見,南匈奴和烏桓騎兵,誰更適合協助平亂。
他仔細權衡了過去歷史上的關係,選擇了烏桓。
因為烏桓從來沒有真正壯大過。
同樣的賞賜,在南匈奴單于心中可能激不起波瀾,甚至覺得是在侮辱,但對世代受到匈奴壓迫的烏桓來說,更能感受到大漢的威嚴和誠意。
恩德之心,王道之贈,漢家餘威。
他認為烏桓會更傾向於幫助漢朝。
這是盧植在外交上的考量,烏桓是最適合的盟友。
而對付黃巾軍的戰略,他在一開始就制定好了,在朝歌迎頭痛擊,驅趕周圍小股偏師,明目張膽地告訴張角,漢軍來了。
隨後悄然夜襲,消滅其有生力量,最好能陣斬張角,這樣就不用依靠外族騎兵了。
雖然出了一點差錯,張角主力大部撤回了曲梁,但消滅其騎兵主力部隊的任務圓滿完成。
騎兵不同於步兵,沒辦法在短時間內重新組織起來。
而他只要將黃巾賊軍引誘出城,再讓烏桓騎兵在約定的日子千里奔襲,快速到達戰場,打他一個措手不及。
計謀很簡單,越簡單的計謀就越不容易出錯,也最不容易抵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