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將下令,全體正在裝填的弩兵,立即加快了裝填的速度。
每人立刻開始將三根熟鐵弩箭,齊齊壓在弩槽之中,然後對準向外激射。
三發齊射,可以短時間內達到最大的擊發效果,但對於弩箭來說,浪費未免十分嚴重。
這樣浪費弩箭的射法,在平時當然是絕對禁止。
但在現在兩軍搏命之時,這樣的密集發射,卻是最為有效的殺傷敵軍的手段。
第四鎮鎮長曾英,字彥侯,福建莆田人,乃是明末名將。他長得濃眉虎目,氣宇軒昂,為人倜儻有武才,喜歡救人之急,時人多讚賞他,號“曾公子”。
曾英每戰必衝鋒在前,所向披靡,美髯須,敵人望之驚以為神,聚眾十萬,威震川東。
且因為,曾英算是明末歷史中的知名人物,故特別為太子王明所看重,在川南歸順之後,他組建第四鎮兵馬,便特意提拔曾英為鎮長。
曾英的第四鎮兵馬,一直在川南整備,直到清軍入攻湖廣一,才從川南緊急調往施州衛。
而因為現在施州衛已有正在重組的第八鎮在整訓,故曾英的第四鎮兵馬得以調出,往援荊州長陽縣。
在探明瞭吳之茂的一萬兵馬,竟在毫無防備又驕狂不已地前來攻打長陽縣時,曾英心下,可謂怒氣勃發。
他當即下令,全體兵馬,僅留三千輔兵守城,全軍出動,主動去消滅這股來犯之敵。
於是,在離長陽縣東門約十里開外,兩軍終於在此正面對決。
曾英知道,對面的清軍近戰能力極強,若是近身與自家弩兵對戰,只怕會造成極大傷亡,故而不惜大量消耗弩箭的遠端擊殺,反是最為有效而經濟的殺敵方式。
“嗖嗖嗖嗖……”
立刻,陣中的一萬八千名弩兵,一時間,皆是三發齊射,多達五萬四千根呼嘯而出的毒弩箭,在極短的距離中,有如密集而狂暴的鋼鐵之雨,向那些吼叫著衝來的吳軍軍兵,狠狠地激射而去。
一時間,吳軍陣中慘叫連連,四下響成一片。
弩兵們可以清楚看到,衝來的清軍士卒,立刻被有如飛瀑一般的弩箭射中,由於是近距離射擊,弩箭衝力極大,對這些清軍軍兵的傷害也極重。
就連在後陣中的曾英,都從千里鏡裡清楚地看到,衝過來的清軍軍兵中,有人被一箭掀飛腦蓋,粉紅的腦漿沖天飛起,有人被一把射穿了胸膛,胸口暴起的血花,遠遠看去有如一團迷濛的霧氣。
那衝力極大的弩箭,甚至將最前面的清軍軍兵給射了個洞穿後,再把後面的清軍士卒狠狠射翻在地,來了個一箭雙鵰。
這樣可怖殘酷的射法,出乎了所有清軍軍兵的想象。
也大大超出了,這位新任的第四鎮鎮長曾英的想象。
因為這隻部隊的這般打法,是他先前所從未經歷過的,萬萬沒想到,其威力竟然恐怖如廝!
曾英部下這兇狠的首發齊射,雖然沒有仔細瞄準,卻亦讓近千名清軍軍兵,立刻走到生命的終點。
最前面的清軍,亂七八糟地倒下,卻立即被後面瘋狂衝來的大批軍兵,給活活踩成肉餅。
見清軍猶是瘋狂前衝,第四鎮鎮長曾英,臉上的殺意愈發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