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明的安排下,這樣堪稱命脈的關鍵工業,統統修建在一座防護完備的城堡中,無疑會讓其運轉更加便捷,軍隊也可以憑城據守,更好地進行保護。
而那些粗放型的挖礦、碎礦、洗礦之類場地,則皆設在桃花山鐵礦外,實行就近處理,最終只把挖出並碾碎、洗好、選篩出的鐵礦,運入鐵桃堡中進行冶煉製作。
不過,若要順利建成這鐵桃堡,王明還有一事要做。
那就是要抓緊時間,在鐵礦正式動工之前,對桃花山周邊的村民土地,進行贖買。
對於這樣的贖買,王明出手相當闊綽。
他給了這些失地村民,每畝地6兩的補償。、
而且,王明還答應,除了另給規劃荒廢田土給他們耕種外,日後若鐵礦開工,還可優先吸納其家屬,皆進入礦場工坊中做事,免去將來的生計之憂。
王明給出的贖買銀錢,可是個大數目。
要知道萬曆年間,以湖廣為例,那些未遭戰亂之地,一畝普通田地,才能賣7或8兩。
而現在這戰亂之世,土地與人口一樣,都是極不值錢之物。這飽受戰亂的東川之地,一畝地在平常交易時,頂多只能賣出一兩或二兩。
在這場贖買中,王明肯給一畝地的贖價為6兩,還另外給出荒田任其耕作,已然足見誠心。
故那些得了贖買銀子的村民,個個皆是感恩戴德,無人復有半句怨言。
土地選址堪測完成後,王明一聲令下,鐵桃堡,這座包含著王明對將來殷切希望的城堡,終於要開始建設了。
這項浩大的築城工作,王明親任總指揮,並讓劉孔昭進行協助。
參與建城的匠人,則是由三千多名流民部眾,兩千多名裁汰下來的老弱軍卒,以及五百多名失地村民所組成。
這些流民的來源,其實是這段時間以來,從東川周圍地界,自行悄悄過來的。
現在東川基本平定之後,當地百姓安居樂業,此處倒是成了大明地界之中,難得的一塊靜土。
而周圍諸地,如西川,川南,以及湖廣、漢中等地的流民,在聞得訊息後,為求生存,便是拖家帶口地四下趕來。
他們三三兩兩,悄悄潛入這東川地界,以求謀得一碗殘羹剩飯,以保性命。
這對於這些四下到來了的流民,王明並沒有如清虜或左夢庚那般,對他們進行驅離關押。
而是大施仁政,讓手下在東川邊境之處,修建了大批草棚,使這些流離失所的流民,得以暫居其中。
與此同時,還供給他們每天定量的粥食,讓這些可憐的流民,得以保全性命。
他本來想著,要將這些流民分派田土,去底下的州縣之中開墾荒地,從此成為當地的農戶,但因為這段時間一直在忙於政務,卻也未來得及安頓他們。
另外,這些流民身體極為孱弱,很多人更是疾病纏身,已然掙扎在了死亡線的邊緣。故王明打算,等這些流民身體恢復得不錯時,再行分派田土,讓他們前去墾荒種地,才更為合適。
而現在,為了修造這鐵桃堡,倒是將這些剛剛恢復身體的流民,正好派上了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