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這六司之外,另外的監紀司與器械司,算是王明手下的獨有部門。
如果硬要對比的話,那這監紀司,就相當於如今的紀委與監察,而器械司,則相當於軍工生產部門。
本來器械司之類,王明也曾想過,將其歸於工司管理,以便讓工司這個部門,更加名副其實。但是,考慮到現在軍情緊急,且估計在將來的時間裡,這器械司的任務,只會不斷加重,故而還是不要歸於工司,需得單獨規劃執行,方為合適。
這兩司的人員安排,自然還是如先前所定那般,監紀司司長為閻應元,器械司司長為蔡確,下面亦分設了副職員外郎,以及主事與吏員等等。
這八司成立之後,王明在東川的政治組織架構,算是正式成立了。
有道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八司制度在這小小的東川之地正式實施,算是王明給這個時代的政治制度,帶來的一番巨大創新。
王明確信,有了這般全新的架構,自己在東川一帶的統治,當可愈發穩固。
在將來,若是進一步拓展治下地界,還可作為普適性的規則,貫徹執行到新徵服的地方中去。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如果最終這項制度在東川運轉良好,那可以想見,在華夏的其他地界,這項由他創立的制度,亦是可行之策。
而在完成組織架構的建立後,王明開始正式準備,攻略這東川一帶的剩餘地界。
現在東川一帶,,還有西面一大塊地方沒有佔領,諸如雲陽縣、開縣、萬縣等處,均是尚為各小股流寇所佔,如果不抓緊時間攻下的話,只恐反會被他人乘機奪取,可就太令人後悔莫及了。
要知道,這東川一帶,除了東面的左軍,以面北面的清軍外,王明還有一個十分重大的敵人,那就佔據西川,並且建立了大西國的張獻忠。
現在張獻忠部的勢力,自從在重慶一帶大敗川南的明軍進攻後,其實早已擴充套件到了東川西部一帶。
如東川之西部的達州,這座重鎮,在東川重要性僅次於夔州,卻已被張獻忠手下大將劉進忠佔據,連同附近的東鄉縣、新寧縣、梁山縣等縣鎮,俱是被其所佔。
也正是因為張獻忠部流寇的佔據,讓王明與川南的明軍分割開來,無法與他們聯得正式的聯絡,一直只能處於孤軍奮戰的狀態之中。
可以想見的是,如果王明不盡快拓展西邊,儘快消滅那些尚是自立為主的小股流寇,一旦他們投靠了張獻忠,再想攻取,這難度可就更大了。或者是更為惡劣的情況,若這些流寇乾脆投靠了北邊的清虜,那對於自己的地緣態勢,可就大大不妙了。
這個混亂又殘酷的年代,不是人圖我,便需我圖人,如果王明不盡快消滅這幾股小勢力,而是坐觀他們被諸如張獻忠的大西或清虜所吞併,那局勢將徹底反轉,反過來對於自己所在的夔州城,形成一個實實在在的巨大威脅。
這樣的局面,當然是王明絕不願意看到的。
故而,在安排完建立八司制度,以及安排組建第三鎮兵馬之事後,王明接下來的首要目標,便是要對離夔州最近的雲陽縣動手。
雲陽縣離夔州府城最近,又有大江水道相連,可謂是西邊極其重要的屏障之地,這樣緊要的地方,若不盡快拿下,王明頗有食不甘味寢不安席之感。
而這雲陽縣,現在流寇袁宗第部所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