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王明聞言,不覺站住。
閻應元所提的這個問題,倒是十分重要。
但是現在的大寧與大昌縣,俱已損毀,百姓非死即移,想要重建,意義卻是不大。
而且,這兩座縣城,位於大寧河畔,地勢力亦不好,時不時地便要遭受水患,就算自己花了大錢重新建立,所能產生的經濟效果,卻是有限。
但是,如果就此不管不顧的話,那夔州府東北這一塊空地,將會成為無主之地,對於抵抗清軍,甚至西來的左軍,都甚是不利。
所以,要想好好地管控這塊地區,最好的辦法,便是在這裡的險要之地,另擇新址,建設一座新城,方是更為妥當。
而且,這座新城的功能,主要以軍事為主,民事為輔,以堅城利堡的模式,來抵禦敵軍可能從這個方向發動的進攻。
王明思慮既定,便將自己的想家,對監紀司司長閻應元,一一講出。
王明的想法,得到了閻應元的極力贊同。
“太子所言甚是。”閻應元朗聲道:“據在下這些天的觀察,這大寧河上游之處,有一處名叫巫溪的地方,地接漢中大巴山餘脈,夾山聳峙,地勢險峻,極為雄奇,地扼漢中南下之要道,又無水患之憂,堪為築造新城之最佳之地呢。”
“很好,此事當是可行,當可就在此地修造新城。”王明微笑道:“此新城麼,就以地名取之,可名為巫溪城,就由你和史閣部二人,一齊負責修造。對於,你們還可就地利用,現在這大寧縣與大昌縣之磚石樑木以及建築廢墟,將此城儘快造好。另外,原兩縣土地,亦重新劃分。可將原大寧縣與大昌縣北面土地,統統劃歸巫溪城管理。而大昌縣南面土地,則全部由巫山縣管轄。”
“太子殿下英明,在下定當配合史閣部,儘管建好這巫溪城。”閻應元拱手應道。
商議即定,王明便將那一營輔兵留下,交予閻應元一併管理,令他們在巫溪之地,就地修建新城。
而王明則帶著第一鎮的三營弩兵,以及另外一營輔兵,一齊返回夔州。
回到夔州後,王明從庫房拔下五萬兩銀子,以及十萬石糧食,令史可法為新城總造辦,讓他帶著這批錢糧,送至巫溪之地,與那閻應元一道,抓緊時間修造巫溪新城。
其實,供給新城的物資,還遠不止王明下拔的這些。
因為洪水退走後,復從大寧縣與大昌縣兩縣遺址中,挖出了庫存銀子兩萬三千兩,尚可食用的糧食五萬餘石。這批因敵而得的錢糧,王明將使用權全部給了史可法與閻應元,讓他們全部用於修造新城。
另外,為了加快進度,王明還準允史可法與閻應元二人,從巫山縣城中以及夔州一帶,徵調百姓前來修造。總之一點,務必要在最快的速度內,將這座巫溪城建好。使其成為一座堅固的要塞關城,可以在將來的時間裡,充分抵禦北面或東面的敵軍進攻。
現在平定了大寧縣與大昌縣,整個夔州東部,業已全部平定。
王明計劃,再向夔州北部的城口縣與太平縣進軍。
之所以他著急拿下這兩處地界,實是因為這兩處地方,乃是北面進入東川最為便捷,也最為迅速的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