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特塞德之所以不能理解陳路說的“俠”,是因為這個世界並沒有武俠這一概念。
武俠,來源於地球上東方大國的一項特產,它的誕生,其實是和儒家文化所密不可分的。
周武王《劍銘》中曾有云:“帶之以為服,動必行德,行德則興,倍德則崩。”這一段話,被認為是強調“以仁德為武”,也就是將儒家的“仁”與俠客的“武”相結合。
所以這一段話,也被認為是東方大國“武俠”這一概念的起源。
此後春秋先秦時期,“俠”被單獨從“士”的階層中分離出來,開始了與“武”的結合,這也是“武俠”這一概念正式被確認並逐漸流行開來的時期。
法家創始人韓非子在《五蠹》中曾言:“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段話雖然有所偏激,但它卻很好的證明了“俠”與“儒”同出一源,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正是因為這種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關係,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之後,“武”在東方大國不再單純只限於武術、搏擊、格鬥術,它還融合了儒家“仁”、“義”、“道德”的理念,因此“武”也脫離了單純的肉體範疇,開始上升到精神層面的追求。
這個時候,習武被認為是鍛鍊身體、追求人體極限的一項運動,不再被看作是打打殺殺、以暴制暴的一種低俗行為。
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一概念,也開始在這一時期萌芽並逐漸成型,最終成為了東方大國“武俠”這一概念的指導綱領。
所以這時候的武俠,已經不再僅限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個人道德範疇,它開始成為一種精神,一種名族象徵,一種獨特的群體潛意識的人格崇拜,一種追求完美的民族情結。
所以說,要理解東方大國的“武俠”,就必須先理解他們的文化。
如果沒有“儒”,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武俠”。
而在達沃德星球,儒家文化是肯定沒有的。
正因為這種情況,所以在達沃德星球,“俠”也就不再被賦予更多的國家民族大義,它的流行概念,還停留在西方中世界“俠盜羅賓漢”那樣的境界。
劫富濟貧、懲奸除惡,和腐朽的統治階層作鬥爭,這就是達沃德星球上的人對於“俠”的理解。
也正是因為如此,懷特塞德才會感到迷惑。
這都什麼年代了?
世界都進入網路化社會了,貪官汙吏雖然沒能徹底清除,但至少不像中古世紀,敢明目張膽的欺壓老百姓了,這個時候,你還跑過來跟我說什麼“俠”?
難道是要讓我們天方商城跟政府作對,劫富濟貧,做一個商界的“俠盜羅賓漢”?
看著懷特塞德迷惑的眼神,陳路很快就猜到了他心裡所想。
“哈桑先生可能不是很理解,這沒關係,我會詳細的向你闡述我心目中的俠!”
陳路知道這個時候可不能客氣,如果不能儘快為懷特塞德釋疑,那他之後所講的一切,都會成為廢話。
於是他定了定神,問懷特塞德:
“請問哈桑先生,在您心目中,俠是什麼樣的?”
懷特塞德想了想,回答道:“你說是劫富濟貧的好漢,還是說打家劫舍的綠林?”
陳路笑了笑,嘴角浮現出一抹淡淡的淺痕。
“看來在哈桑先生的心目中,俠就是以武犯禁,自由散漫,聚嘯于山林之間的那種武人,是吧?”
懷特塞德聳了聳肩,反問到:“難道還有什麼其他的解釋嗎?”
“我倒認為並非如此。”陳路忍笑道:
“我認為俠有大小之分。小俠者,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以一己之力,施捨於人,雖用心良苦,但難免以武犯禁,有暴力執法之嫌。所以自古以來,政府都對俠客十分警惕,認為他們以武亂法,以力欺人,這一點,和哈桑先生所理解的倒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