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賭協議就像是一柄雙刃劍,如果成功了,它會在短時間內給沃利家族帶來大筆的收益,讓家族順利渡過眼前的難關。
但如果失敗了……
那大不了就像托馬斯.沃利他們先前做的那樣,大傢伙一鬨而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而已。
但至少我們已經拼搏過,嘗試過,沒有毫無抵抗的就這樣放棄!
這就是陳路心裡真實的想法。
他也知道,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一定能成的事,不管作任何決定,都有風險。
就算你決定喝口水,也有可能被噎死,對吧?
所以與其唯唯諾諾的不敢去爭取,不如放手一搏,堅定自己的信心,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確保事情成功的機率。
他對《爸爸去哪兒》到底是否能成功,其實也沒有完全的把握,但他相信,只要自己認真去做,而且大家都拿出不成功、則成仁的拼勁去拍攝這檔節目,那麼不管成功與否,至少都不會讓自己後悔了,是吧?<t1電視臺的合作就這樣確定了,直到走出電視臺大門口的時候,托馬斯.沃利都還是一副暈乎乎的樣子。<t1只是排在三大電視臺的末尾,他們甚至寧願回頭去接受fix電視臺的侮辱,也沒想過一開始就來找t1合作。
畢竟這家電視臺目前內亂不斷,處境是真的糟糕。
可是陳路才跟著他進去轉了一圈,就這麼稀裡糊塗的把分成都給談好了。<t1的內亂給波及,導致家族最後的希望都毀於一旦?
托馬斯.沃利好不容易回過神來,正準備跟陳路好好說道說道,讓他以後別再這樣擅作主張,畢竟自己才是沃利家族的族長,是擁有話語權的那個人。
但陳路的目光在大馬路上轉了一圈,立刻又朝他提出一個問題:
“伯父,現在合同已經基本談下來了,我們是不是該給這個節目找個製片人了?”
托馬斯.沃利心裡一驚,思緒不由自主的開始飄散起來。
其實很多人都不瞭解製片人這個角色,甚至以為他們在一個劇組中,是個可有可無的存在。
但這種想法根本就是錯誤的。
那是因為在國內的影視圈中,大多時候都是採用的導演中心制,也就是以導演為整個劇組的中心,由他來選擇拍攝的內容,挑選演員,組建劇組,執行拍攝,參與後期製作,甚至兼管發行和後期宣傳。
所以很多人都會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在整個劇組和節目的拍攝過程中,導演最大,除了投資人,沒人能在權威上和導演媲美。
但實際上,在國外很多地方的影視圈,並不是這樣的。
國外很多影視製作都是採取的製片人中心制,比如好萊塢。
讓我們先來看看好萊塢對於“製片人”這個角色的定義:
製片人producer),全權負責劇本統籌、前期籌備、組建攝製組包括演職人員以及攝製器材的合同簽訂)、攝製資金成本核算、財務稽核;執行拍攝生產、後期製作;協助投資方國內、國外發行和國內、國外申報參獎等工作。
從這些權力和職務我們就能看出,製片人在一檔影視節目的拍攝過程中,其重要性其實是遠遠大於導演的。
他甚至參與到作品從前期的劇本統籌,一直到後期的發行拿獎的所有流程當中。
而在這個過程中,國外的那些導演大多隻負責拍攝的任務,他們就像演員和劇組裡的那些攝製器材一樣,只是作品形成過程中的一個“工具”。
而這,就是國外影視圈所推崇的“製片人中心制”。
那麼這兩種制度,相互間有什麼差別呢?
其實很容易就能看得出,以“導演中心制”為核心的劇組,所擁有的自由度更高,如果導演的發揮特別出色的話,那就很容易排出流芳百世的經典。
就像世界上大多數的經典影片,都出自獨立電影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