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一日晚上十點,華國電視臺的科教頻道播出了一部紀錄片,叫做《舌尖上的華國》,每集五十分分七集。
此時沒有專門的紀錄片頻道,紀錄片一般劃歸到科教頻道。
《舌尖上的華國》由姍姍文化投資五百萬人民幣,歷時一年製作完成,一集的製作費用在六十萬左右,全程使用高畫質攝像機拍攝。
這在國內的紀錄片領域還不多見。
這部紀錄片出來後有圈內人不解,這麼拍能收回成本麼?
大家普遍認為國內不存在紀錄片的消費市場,也沒有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
在西方國家,紀錄片一般是由相應的基金會出資拍攝,而在國內則是由華國電視臺這樣的官方機構以半行政的力量主導。
或者說,製作紀錄片是為了宣傳需要,而不是為了賺錢。
姍姍文化屬於民營公司,不是公益性質的企業,投資這麼大肯定會賠錢。
這是事實,林子軒也無法改變,他要的是好口碑,著眼於未來。
《舌尖上的華國》在沒有大規模宣傳的情況下播出,收視率可想而知,觀眾不愛看紀錄片,總不能強制吧。
任何風潮都不是突然出現的,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五一假期,七天時間一晃而過。
七集紀錄片播完,觀眾的反響不大。
在紀錄片的專業圈子裡倒是引起了熱議,他們從技術和內容兩方面進行討論,高畫質攝像機拍出來的畫面色彩鮮豔飽滿,充滿了生機。
技術的革新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對於紀錄片行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dv攝像機的流行讓拍攝紀錄片成為一種大眾化的娛樂,但在專業的圈子裡,他們對畫面更為挑剔,高畫質攝像機滿足了這種需求。
在內容上,以往的紀錄片題材宏大,只是作為一種宣傳工具,像是長江大河,古老的宮殿,歷史的滄桑等等。
《舌尖上的華國》從細節入手,平常的飲食,平常的生活,細碎而真實。
天南海北,一年四季,日復一日,既是美食也是生活。
這改變了大家對國產紀錄片的看法,宏大的敘事,細微的人生,紀錄片也可以這麼細緻入微,精緻玲瓏。
最後,他們認為姍姍文化太奢侈了,不過看到總策劃和總監製也就釋然了。
慕姍姍是總策劃,林曉玲是總監製,這兩人在紀錄片的圈子裡有一定的名氣。
慕姍姍早年在紐約拍過一部反映華人生活的紀錄片,林曉玲也是靠拍紀錄片起家的,還拿過紀錄片的獎項。
關鍵是人家不差錢,姍姍文化在電視節目製作領域名氣很大。
《華國之聲》每年上億的廣告收入,還有長盛不衰的《姍姍訪談錄》,以及旗下的音樂公司,公司的總資產高達一億五千萬。
尤其是和京城電視臺達成長期的戰略合作後,藉助京城電視臺的播出平臺,姍姍文化獲得了快速的發展。
所以,慕姍姍和林曉玲拿出五百萬拍一部紀錄片也沒什麼稀奇。
再說,這部片子拍的確實有水準,至少為國產紀錄片提供了新思路。
圈子內的討論很難影響到普通的觀眾,畢竟紀錄片在國內不受重視,當然不是說一點反響沒有,只是不夠集中,沒有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