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答應由孫麗這個新人出演主角,經過了慎重考慮,一方面孫麗試鏡時的表現不錯,對角色的把握到位。
另一方面還能把趙莉穎拉過來撐場面。
趙莉穎如今是炙手可熱的國際影星,登上了春晚舞臺,紅遍大江南北。
一旦她加盟《大長今》劇組,這部劇必定成為媒體的焦點,不光有了足夠的話題度,還能賣出個好價錢。
至於說她的演技怎麼樣,真沒那麼重要,就是客串演出,四五集的樣子。
由此可見,有一位人脈廣泛,資源豐富的經紀人是多麼的重要。
如果趙莉穎不是小葉手下的演員,小葉也就沒辦法和導演談條件,為孫麗爭取到優質的資源。
經紀人和演員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演員走紅了,經紀人在圈子裡的地位水漲船高,有了地位,就能獲得更多更好的資源,幫助演員繼續成長。
小葉把結果告訴了孫麗,讓她安心的等待,這件事就這麼定下了。
與此同時,津門《每日新報》的娛樂新聞部門,一位叫做韓丙江的娛樂記者正在翻看著手裡的《叄聯生活週刊》。
《每日新報》創刊於二零零零年,是津門地區唯一的都市早報,隸屬於《津門日報》報業集團,他們走的是市場化路線。
所謂市場化,說白了就是什麼新聞吸引人就報道什麼,注重發行和廣告業務。
這麼做沒什麼不好,追求經濟效益嘛,但有時也會突破底線。
比如國內重量級媒體的娛樂部門一般稱為文化新聞部,意思很明顯,我們是做文化的,不只是為了娛樂。
《叄聯生活週刊》就是如此,發表的文章具有深度和內涵,這是雜誌的格調。
《每日新報》不同,他們明確表示我們就是做娛樂的,什麼訊息勁爆有趣,讀者喜歡,我們就報道什麼。
說到底,是面對的讀者群體不同。
《叄聯生活週刊》的讀者是知識分子,《每日新報》的讀者是市民階層。
韓丙江翻看《叄聯生活週刊》不是為了學習人家的風格,而是想從中找到一些八卦素材,這是他的一點小心得。
他善於從別人的報道中發掘新聞,關注那些別人不太關注的訊息。
這是他少年時養成的習慣,他從小喜歡看野史和秘聞,後來迷戀上了電影,從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後,進入工廠當了一名小秘書。
做秘書不開心,覺得沒意思,就辭職到電影院搞宣傳,寫寫影評。
等到《每日新報》創刊,招聘娛樂記者,韓丙江前去應聘,成為一名娛記,除了日常的電影新聞報道,他一直在琢磨我怎麼才能拿到勁爆的新聞。
津門雖然離京城很近,但娛樂業並不發達,京城才是影視行業的中心。
韓丙江拿到的往往是二手材料,他和影視公司沒什麼聯絡,更別說是明星了,說白了,他在圈子裡沒有關係網。
不過他並不氣餒,而是積極的發揮主觀能動性。
沒有關係網不代表我找不到好新聞,我就是從二手資料裡也能挖掘出新東西。
韓丙江在報社工作,手頭上最不缺的就是各類報紙雜誌,他就在那些媒體的報道中尋找蛛絲馬跡,透過自己的分析找到素材。
這一期的《叄聯生活週刊》上刊登了對好夢公司董事長林子軒的專訪。
這篇專訪在娛樂圈裡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林子軒回顧了過去,展望了未來,說了很多對整個行業的看法和建議,點評了不少圈內的重量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