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日子林子軒的心思沒有全部放在公司上,他更多的是在參加各種會議。
華國第七屆文代會和第六屆作代會即將在京城召開。
屆時來自全國各地兩千餘名文藝工作者齊聚人民大會堂,共同探討在新世紀裡文學藝術發展的新方向。
其中文代會的代表一千四百二十三名,作代會的代表九百二十七名。
這是文藝界的一件大事。
作為京城作協的副主席,林子軒和京城的作家們通通氣,瞭解大家的想法,把這些想法匯總起來,反映上去。
同時,他還是華國電影協會和電視協會的成員,在影視界有著一定的地位。
他聽取別人的意見,別人也會重視他的想法。
當方方面面的意見和想法彙集在一起,就能影響到國家未來在文藝領域的相關政策,產生指導性的作用。
比如在作協方面,作家們提出提高稿酬,版稅改革,出版公開化和市場化。
華國作家的稿酬一直不高,在版稅上也有限制,獲得的收益和名氣不成正比,傳統作家和暢銷書作家的收入差距很大。
收入和圖書銷量掛鉤,傳統文學在市場上遇冷,暢銷書作家大賺特賺。
比較典型的例子莫過於這兩年走紅的韓含,不到二十歲的輟學少年,寫了幾本青春小說,賺了數百萬。
這不是韓含決定的,而是市場的選擇或者說讀者的選擇。
購買韓含小說的多是青少年,韓含的小說迎合了他們的需求,認真分析的話牽涉到深層次的原因,包括社會變革和市場營運等等。
或者說,是這個時代造就了韓含。
傳統作家對此自然不滿,有人提出要整治文學界的亂象。
這個亂象是指在文學創作中要保持嚴肅性,不能標新立異,譁眾取寵,為了吸引讀者毫無顧忌的挑戰社會的價值底線和道德底線。
其中之一就是歷史的虛無主義。
文學和歷史分不開。
有些作家在創作中不尊重歷史的本來面貌,不能理性地、公正地分析和認識歷史,不能客觀地描述和表現歷史,任意踐踏歷史,隨意評說歷史,肆意消費歷史,這都屬於歷史的虛無主義。
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戲說,割裂和顛覆。
從九十年代流行起來的戲說歷史劇就是例證,這類影視劇深受觀眾歡迎。
這種創作模式牽扯到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兩個方面。
有人說文學需要虛構,可以用假想的細節代替歷史,這是藝術真實;也有人認為歷史題材的小說創作要尊重歷史,不能胡編亂造,這是歷史真實。
說到底,是一個尺度把握的問題。
虛構不等於胡編亂造,隨意抹黑,要在史實基礎上進行,否則就是虛無主義。
大多數傳統作家在創作上保持了嚴肅性,看不慣譁眾取寵的暢銷書作家,不過在傳統作家內部同樣存在爭議。
尺度該怎麼把握?文學創作要放飛自由的翅膀還是要被條條框框束縛?
聽著作家們的討論,林子軒頗為頭疼。
他更願意做一些為作家爭取權益的事情,而不是這種理論上的探討。
不光是文學界,影視行業同樣存在著諸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