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淨坐在電腦前,桌上放著一杯剛衝的速溶咖啡,還冒著熱氣。
她喜歡一邊寫稿子,一邊喝咖啡,提神。
“在寫這篇稿子的同時,黃勃出演的《無間道》在內地的票房已經超過千萬,這不是一年中最好的檔期,能拿到這麼高的票房證明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值得觀眾進影院觀看。”
孟淨在寫對黃勃的專訪。
她記得采訪時黃勃非常謙虛,認為他在《無間道》裡的作用不大,主要是劉德樺和梁朝維兩人精彩的對手戲。
電影公映後,觀眾對黃勃飾演的傻強給予了認可。
在一眾香江明星裡,黃勃的表演不算太出彩,但有了自己的特點,觀眾看後不會說這個演員像誰。
黃勃不像誰,他就是黃勃,演員需要辨識度。
比如有女演員,別人稱她為“小鞏莉”,而不是稱呼她的名字,這不是誇她,沒人喜歡生活在其他人的陰影下。
孟淨對黃勃感覺不錯,因為黃勃性格好,願意配合。
就算問了尷尬的問題,黃勃沒有迴避,也不黑臉,態度友好。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娛樂記者和演員的關係變了,多年前,記者和演員可以做朋友,記者有報道的底線,演員願意坦承的交流。
娛樂記者充當了演員和讀者之間的橋樑,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到了現在,記者給演員挖坑,演員對記者防備,雙方儼然成了敵對關係。
尤其是年輕記者,總想弄個大新聞,偷拍跟蹤,毫不顧忌演員的個人隱私,突破了各種底線,把演員當成了賺取名利的工具。
孟淨身在娛記圈,早已見怪不怪。
她和黃勃聊天覺得舒服,沒有針鋒相對和故意為難,就像是朋友間的閒聊。
只有和演員面對面深入的交流,才能透過觀察和言談了解對方,單憑媒體的報道很難勾畫出準確的人物形象。
“從歌手到演員的蛻變之路。”
這是孟淨為專訪起的題目,對黃勃做了詳細的介紹。
黃勃人生的轉折點是參加了第一季的《華國之聲》,有意思的是當年那些和音樂公司簽約的歌手沒有成名,被淘汰的黃勃卻成了明星。
可見,任何比賽都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輸贏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將來。
“被淘汰後我坐公交車回家,說不失落那是假的,同時也有點輕鬆,總算是結束了,以後安安心心的工作,好好生活。”黃勃回憶道,“回到住的地方,我躺在床上睡著了,節目組打電話找我,說林總要見我,我那時還犯迷瞪呢。”
正是林子軒透過《華國之聲》發掘了黃勃,才有瞭如今的亞洲新星。
孟淨對林子軒很好奇,怎麼就能看出黃勃適合當演員呢?
林子軒的眼光在業內不是什麼秘密,發掘了不少優秀的演員。
孟淨想當面問林子軒這個問題,最好是一次專訪。
她寫了十幾篇有關好夢公司的專題報道,對好夢公司的主要人物做了細緻的調查和走訪,慢慢摸清了這家公司的整體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