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玲答應會把劇本轉交給葛尤,結果怎麼樣就不能保證了。
再說,如果是葛尤來演,那就不是兩百萬的投資了,為了保證影片的質量,至少要追加到五百萬以上。
不是說兩百萬拍不出好電影,而是要精益求精。
自從三月份《大腕的葬禮》宣傳結束後,除了出席必要的活動外,葛尤就在家休息,他不怎麼著急拍戲。
首先是沒找到讓他動心的劇本,其次是覺得需要靜下心來沉澱一下。
到了他這個地步,拍戲更講究質量,而不是數量。
一個演員一年拍十部戲,錢是掙到了,可哪兒有時間認真的琢磨劇本,演出來的角色流於表面,缺乏深度。
積累的不夠,沉澱的不夠,想爆發都爆發不出來。
明星和演員的區別就在於此,明星靠熱度,演員靠演技。
國內不少導演都想和葛尤合作,卻又擔心和葛尤合作。
葛尤不是姜聞,是一個配合導演的專業演員,他想的不是自個怎麼演,而是怎麼演才能達到導演的要求。
導演擔心難以改變葛尤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尤其是在拍了幾部賀歲片之後。
觀眾會覺得葛尤演什麼都是葛尤,換句話說,明星相太足,掩蓋了角色。
一般的導演很難駕馭,找葛尤來演容易弄巧成拙,只有那些經驗豐富的大導演知道怎麼塑造葛尤,激發出葛尤的潛力。
好演員碰到好導演才能擦出耀眼的火花。
對於那些三流導演,就是給他們一打明星照樣能拍出爛片來。
《卡拉是條狗》的故事背景放在了一九九五年,正是京城打狗的關鍵時期,只要沒有辦狗證的狗都要被抓起來,弄得養狗的人家人心惶惶。
五千塊錢對於有錢人不算什麼,可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很少有人願意花五千塊去辦狗證。
市民白天把狗關在屋裡,等到晚上才會出去遛狗,害怕被民警發現。
派出所民警每天在各個小區巡查,聽到狗叫聲就會敲門,叫得越歡的狗越容易遭殃,反而是那些不叫的狗能躲過一劫。
一旦敲門,預示著這家的狗沒救了。
看到民警,有些孩子抱著狗就跑,找個僻靜的地方躲起來,天黑才敢回家。
民警、市民和狗之間的故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斷的重複上演。
京城的衚衕裡發出的慘叫聲和一灘灘鮮紅成為不少人難以抹去的記憶。
《卡拉是條狗》講的就是那個時候的故事。
一戶普通人家的狗被民警逮走了,家中的男人每個月拿幾百塊的工資,老婆下了崗,孩子要上高中,家境窘迫。
像這樣的情況,就不要狗了唄,沒有狗又不是不能活。
但劇本中的主角,也就是叫做老二的男人一心要把狗給弄回來。
按照他的說法,只有在狗面前,他才感覺自己活的像個人。
在家庭裡,老婆處在強勢的地位,兒子不服管教,看不起他,在社會上,他沒什麼地位,只有在狗面前才能找回點做主人的尊嚴。
這是他要把狗找回來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