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之聲》一週錄製一期,九月份會錄製四期,透過總局的審查後將在地方衛視播出。
目前有意向的電視臺包括滬城衛視和浙省衛視,沿海的花城衛視詢問過價格,興趣不大。
花城是國內流行音樂早期的發源地,如今京城的流行音樂興起,大批歌手回到京城發展,讓花城的風光不再。
而且,花城更為流行粵語歌曲。
滬城衛視想把《華國之聲》這檔節目放在滬城舉辦,以此促進滬城本地流行音樂的發展。
浙省衛視沒有過多的要求,他們更看重價格和質量,要看過節目內容才能確定是否購買。
還有些電視臺處在觀望的狀態,想觀察這類音樂選秀類節目有沒有市場前景。
如果《華國之聲》受到觀眾的歡迎,他們就會跟風製作類似的節目,國內的單位版權意識不足,跟風是很正常的現象。
他們擔心讓一群沒有名氣的草根歌手做主角能不能被觀眾接受。
國內的綜藝節目一直傾向於邀請明星大腕參與,很少讓普通人做主角。
這很好理解,明星身上帶有光環,觀眾喜歡看,普通人身上沒有亮點,無法吸引觀眾,讓普通人做主角無疑是一種冒險。
《華國之聲》這檔節目採用明星和普通人互動的模式。
既照顧到了那些想看明星的觀眾,又讓不知名的草根歌手有了展現自己的舞臺。
其中明星和草根歌手的互動是一大亮點,尤其是明星導師搶學員的環節。
節目組找來的四位明星導師在圈子裡不算頂尖,頂尖的歌星出場費太貴,對這檔新節目沒什麼興趣,架子大難伺候。
林子軒要找那種有一定名氣,沒什麼架子,具有娛樂精神的歌星。
綜藝節目說到底需要有娛樂的精神,能玩得開,要不然節目就沒有意思了。
在錄製節目之前,不僅要對參賽者進行培訓,也要和明星導師們講清楚,怎麼樣才好玩。
既然拿了出場費,就要為節目做出貢獻。
慕姍姍是節目的主持人,用她的影響力能夠提升節目的知名度,不過到了第二季就會換一位主持人,她將逐漸轉向幕後。
如今除了《姍姍訪談錄》外,慕姍姍基本上不主持其他的節目。
以後慕姍姍會把主要精力放在節目的製作上,把主持當成一種副業。
五十多名參賽者分成六期節目錄制,每一期大概是十名參賽者,從中選出十六名選手,淘汰率超過百分之六十。
競爭尤為激烈。
節目組需要控制參賽選手的人數,才好安排後續學員對決的場次,除非是那種非常有特色的歌手,能夠帶給觀眾驚豔的感覺,才會破例。
這是一場歌唱比賽,同時也是一檔綜藝節目,要考慮到節目的效果。
黃勃被分到第三期錄製,為此他準備了一個月的時間,排練了一首抒情歌曲。
他的嗓音雖然沒有太大的特色,不過唱功不錯,一首抒情歌曲給他唱出了些許的滄桑感,讓一位明星導師轉了椅子,順利成為了一名學員。
林子軒在後臺看了黃勃的表演,黃勃在所有參賽者中不具有太大的優勢。
有可能在前面幾輪就會被淘汰,看來歌手這條路真的不適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