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腕的葬禮》在北美地區的上映前景,林子軒不抱任何期待。
有了馮曉剛和葛尤,這部片子在國內或許會受到歡迎,在北美就只能看運氣了。
再說,北美的電影市場極為排外,其中美國電影占了百分之九十二,歐洲電影占了百分之六,其他國家的電影競爭剩下的百分之二。
這些國家包括印度、日本、韓國,以及華國等等。
就算華語電影能佔到百分之二的市場份額,也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何況,北美的院線發行本身就競爭激烈,市場空間狹窄,華語電影更是小眾中的小眾。
在北美觀眾看來,凡是非英語國家的電影都是藝術電影,不應該在主流院線上映,他們對非英語國家的影片沒什麼興趣。
這和國內的情況截然相反,國內觀眾對國產電影沒有興趣,對好萊塢大片卻趨之若鶩。
《泰坦尼克號》去年的票房成績佔了國內電影市場的四分之一,就是最好的證明。
如今國內的電影市場發展很快,在林子軒看來,像馮曉剛拍的這類娛樂片,與其幻想著在北美賺錢,不如在國內市場迅速掘金。
這次和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合作,更多的是積累海外發行的經驗,為以後做準備。
不能說這部片子在海外要賠錢,咱們就不做了,該嘗試還是要嘗試,不然永遠沒有機會。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說是把影片推廣到北美地區的院線,實際上根本進入不了北美的主流院線,只能在華人社群的電影院上映。
甚至是直接進入錄影帶和影碟市場。
芭芭拉這麼做同樣是一種嘗試,看看馮曉剛的影片在北美電影市場的反應。
根據市場調查來判斷馮曉剛的商業價值,值不值的繼續投資。
這是好萊塢電影公司在亞洲的一種發展策略,他們在亞洲各個國家尋找有潛力的電影人,把這些人的作品推向北美電影市場。
十個導演裡只要有一個能獲得成功,電影公司就穩賺不賠。
以《大腕的葬禮》為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收購價格很低,只要電影在美國的華人社群受到歡迎,他們就能賺錢。
即便在美國的票房慘淡,透過錄影帶和碟片也能撈上一筆。
在北美,一部電影的票房收益只佔總收益的百分之二十左右,還有更多收回投資的渠道。
由於盜版很少,美國的錄影帶和碟片業務非常發達。
一些好萊塢電影公司拍出來的影片根本就不打算在影院上映,而是直接投到影碟市場。
在國內,電影的收益主要還是依靠票房。
《大腕的葬禮》透過植入廣告的方式收回投資,開闢了一條新的盈利模式,否則三千萬的投資依靠票房收入肯定會賠錢。
現在電影票房都是淨賺的,加上其他收入,保守估計能為好夢公司帶來兩千萬的淨利潤。
至於影片在北美市場會怎麼樣,林子軒就管不著了。
所以,他選擇好萊塢演員更看重這個演員在華國國內的影響力,而不是在美國的影響力。
只是,林子軒對好萊塢不太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