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剛雖然沒有說什麼,不過大家相處這麼久,大概明白他話裡的意思。
這些年他們一路走來,有人成名成腕,有人開公司賺錢,看起來風光無限,可背後同樣付出了數不盡的艱辛。
大家舉起酒杯,喝下了這杯酒,其中的酸甜苦辣只能自己慢慢回味。
不過現在,他們成功了,有資格享受成功的歡愉,這是個大喜的日子。
一幫人說說笑笑,成為全場的焦點。
韓三評看著以林子軒為中心的那個小圈子,其中有馮曉剛、葛尤、陳導明、趙寶鋼和姜聞等人,這些人都是京城演藝圈的頂尖人才。
也是圈子裡近些年興起的一股新勢力。
如果把京城演藝圈看成一座大舞臺,那麼老一輩藝術家正在逐漸退出這個舞臺,雖然還在發揮著餘熱,但影響力早已大不如前。
八十年代成名的第五代導演是中堅力量,把持著這個圈子的話語權。
林子軒這幫人屬於青壯派,正在迎頭趕上,第六代導演則是後起之秀。
一代代的電影人在這個舞臺上粉墨登場,扮演著各自的角色,有人是主角,有人是配角。
韓三評清楚自己的角色。
前幾天,《生死抉擇》的票房破億,媒體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在分析這部影片成功原因的時候,作為導演的韓三評被多次提及。
媒體普遍認為這位京城電影製片廠的廠長為主旋律影片找到了一條新路。
這些報道里有京影廠的宣傳文章,替他造勢,效果頗為明顯,他的工作調動有了結果。
在明年成立的華影集團裡,韓三評擔任副董事長兼副總經理的職務,主管集團的製片環節,在集團的領導班子裡是第三把手。
他上面還有董事長兼總經理和一位集團的黨委書記。
對此韓三評相當知足,這個職務有實權,更有上進的可能。
如果排在領導班子的後幾位,那就危險了,只能安心的等待退休,現在他還有機會。
華影集團在國內電影市場的地位不言而喻,掌管這樣的企業意味著站在這個行業的頂峰。
在這個舞臺上,韓三評不想當配角。
當然,主角和配角是相對的,就算他成了華影集團的董事長,在總局那兒仍然是個配角。
所以說,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認清這一點,什麼時候是主角,什麼時候當配角,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活的遊刃有餘。
王鍾軍和王鍾磊兄弟倆與林子軒的小圈子交往緊密,卻一直沒有成為核心。
以前好夢公司需要王鍾軍的宣傳才能,大家合作過幾次,不過隨著於東的加入,好夢公司在宣發上的劣勢得到了彌補。
再說,王鍾軍不是屈居人下的性格,否則就不會自己創業開廣告公司了。
廣告公司為王鍾軍積累了原始資本,但廣告行業發展的空間有限,讓他無法滿足,於是就有了華宜兄弟影視公司。
好夢公司最近的動作讓王鍾軍大開眼界,《生死抉擇》投資五百萬,加上後期包場和宣傳的費用,不會超過一千萬,卻獲得了三千萬的收益。
馮曉剛的新片還沒拍就賺錢了,他估計這部電影好夢公司至少能賺兩千萬。
這種投資回報率在其他行業都不多見,都說影視圈賺錢快,在好夢公司這兒得到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