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旬,經過兩個月的上映,《生死抉擇》的總票房突破七千萬。
下面將進入一年一度的賀歲檔時間,《生死抉擇》的排片率會降到百分之十以下,給賀歲片騰出上映的空間。
韓三評就算再霸道也不能得罪所有的影視公司,他還掌控不了院線。
其他人也要賺錢,好處不能都讓你一個人佔了,能有這兩個月已經是極限了。
如果不是上面的要求,南方的院線會直接把《生死抉擇》下檔。
實際上,百分之十的排片率遠高於同期其他的國產影片,到年底票房破億問題不大。
作為導演,韓三評即將進入億元俱樂部。
這不是第一部票房過億的國產電影,華國八十年代初期就有一部偵探懸疑電影票房過億。
不過國內票房過億的影片寥寥無幾,韓三評足以自豪了。
報紙上對《生死抉擇》幾乎全是正面評價,還開了一場電影研討會,討論國產主旋律影片如何精品化,如何贏得觀眾,從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這部影片成了國產主旋律電影的一個標杆。
媒體等著它票房過億的那一天,在經過《泰坦尼克號》那樣的好萊塢大片後,也需要票房大賣的國產電影來提振士氣。
韓三評在京城電影製片廠內部舉行了慶功會,林子軒和於東等人受到了邀請。
好夢公司是《生死抉擇》的投資方,林子軒是編劇,影片獲得的榮譽有好夢公司的一份。
可以預期,電影在明年的金牛獎上將會斬獲多個獎項,這是主旋律影片的正常待遇。
“韓廠長這下得償所願,以後前景廣闊。”於東羨慕道。
於東從京城電影製片廠出來兩年了,在京城買了房子,正在談戀愛,小日子過的不錯。
如果留在京影廠,等到華影集團成立的時候,他或許還有上升的空間,副科長轉正。
在體制內有體制內的優勢,在民營影視公司同樣有好處。
經過兩年的鍛鍊,於東熟悉了電影的宣傳運作,尤其是和海外電影公司的合作,這都是在京影廠無法獲得的寶貴經驗。
但華國人有種官本位的思想,看著韓三評高升,難免有所感觸。
而且,以後如何處理和華影集團的關係是所有民營影視公司都要考慮的問題。
“過了年國內的電影行業恐怕要重新洗牌了,咱們要早做準備。”林子軒如此說道。
從九三年政策放開,允許民間和海外的資金進入國內的影視行業,已經過去了六年。
在林子軒看來,這六年是一個紛亂的時代,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行,慢慢的適應規則,找準定位,積累原始資本和經驗。
接下來應該是一個發力和崛起的時代,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換一種說法就是,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來臨了。
如果說以前大家是小打小鬧,顧著面子,那麼以後就很難說了。
好夢公司目前佔有優勢,但槍打出頭鳥,更容易成為攻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