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聞的這部《許三觀賣血記》更像是一個傳奇故事。
影片透過許三觀這個人物勾勒出華國底層民眾幾十年的生活變遷,每一次遇到生活上的磨難,許三觀都是依靠賣血來化解。
賣血成為底層民眾謀生的主要手段,電影中的小鎮成了一個縮影。
姜聞著重刻畫了許三觀賣血時的神情和舉動,他把許三觀當作英雄進行塑造。
一個有著各種毛病的小人物原本不具備英雄的氣質,然而,在每一次賣血的時候,許三觀都像是上戰場的英雄。
他是為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愛人才去賣血的,這件事本身就有一種悲劇的東西在裡面。
於是,許三觀在姜聞的鏡頭下成了一位悲劇英雄。
只不過,葛尤的演繹截然不同,他沒有把許三觀當成一個英雄來演。
許三觀平日裡的所作所為沒有英雄事蹟,都是一些生活中的瑣事。
姜聞擅長塑造英雄,葛尤善於演繹小人物,兩人的合作把各自的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
葛尤只是演好自己的小人物,英雄的氣質是姜聞強加在葛尤身上的,這兩種氣質在葛尤的身上既矛盾又和諧,還顯得有些滑稽。
這部片子沒有太多的悲劇,而是以喜劇的成分為主。
葛尤就是用這種喜劇的方式來演繹姜聞所要表達的悲劇英雄形象,看似矛盾,其實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在大家看來,這就是一出人生的悲喜劇,混淆了悲劇和喜劇的界限。
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喜交集。
在《活著》中,福貴身邊的親人一個個死去,帶著濃重的悲劇和宿命色彩。
在《許三觀賣血記》裡,透過許三觀的不斷努力,保住了家庭,雖然遇到了諸多磨難,卻沒有造成悲劇的結果。
張億謀用客觀的鏡頭記錄下福貴的一生,葛尤在裡面的表演很精彩,不過人物更多的是隨波逐流,處於被動的狀態。
姜聞的方式和張億謀不同,他用鏡頭參與到了故事之中。
透過鏡頭的處理讓葛尤具有了一絲英雄的色彩,在每次賣血的時候都會有葛尤的特寫鏡頭,突出那種凝重的氛圍。
尤其是最後為了救兒子,許三觀從小鎮前往滬城,一路賣了六次血,籌齊了手術的費用。
他自己差一點沒有死掉,關鍵這個兒子還不是他親生的,而是他老婆和別的男人的孩子。
許三觀賣血養育照顧自己的兒女是人之常情,可這一次就有點英雄的意味了,不為利己,甘願犧牲,這其實就是英雄的行為。
這一段情節是許三觀生命中的高潮,但真正讓觀眾動容的是結局。
當許三觀老了,家裡的生活好了,不需要他再賣血,他有天突發奇想,想去賣血試試,不過因為他太老,已經沒人要他的血了。
於是,許三觀坐在街頭痛哭。
他擔心以後家裡再碰到磨難,自己沒有能力再照顧這個家庭了。
在《活著》這部影片裡,福貴歷經人生的諸多苦難,最後仍然笑著面對生活。
在《許三觀賣血記》的結尾,許三觀卻痛哭失聲,為未來而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