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剛對於這個結果頗為鬱悶。
他目前拿得出手的電影就是《一聲嘆息》了,可惜還是沒有被人看上。
說實話,國內的電影導演對於國際影壇極為熱衷,特別是那些大導演。
他們先在歐洲影壇不斷的征戰,獲得榮譽後就開始長達數年的衝奧之旅,美國奧斯卡是國內大導演的終極目標。
雖然嘴上說著不在意,但每年總局推薦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時候,競爭都極其激烈。
因為一年只能推薦一部電影,那是屬於大導演的戰場。
馮曉剛同樣有這樣的想法,想著自己的電影能在國際影壇上風光一把。
這很正常,每個人都一樣。
以前拍電視劇那會,他可能覺得能拍電影就滿足了,現在拍了三部賀歲片,票房有了,他自然有了更高的追求。
怎麼轉型,怎麼走向國際影壇,就這個問題他詢問了資深電影人芭芭拉。
芭芭拉認為馮曉剛應該繼續走商業片的道路,《一聲嘆息》有點不倫不類,介於文藝片和商業片之間,兩邊不討好。
雖說影片在內地的票房不錯,不過那更多是由於馮曉剛和張國粒的號召力。
如果讓一位不知名的導演來拍,會不會賠本還說不準。
有的導演擅長文藝片,有的導演擅長商業片,有的導演兩者兼備,只是那樣的導演不多。
導演在起步階段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
等你在一個領域達到頂峰的時候,才有資本嘗試新的東西,否則很容易失敗。
在好萊塢,即便是大導演,失敗的次數多了,同樣會被主流的電影圈子踢出局。
她鼓勵馮曉剛繼續拍商業片,但不是那種京味喜劇,而是要走國際化路線。
“該怎麼走國際化路線呢?”馮曉剛請教道,“我可以把片子裡的京味淡化,也可以把拍攝地點放到國外去,可它本質上還是一個東方的故事,我現在弄不明白的是什麼樣的故事能讓東西方的觀眾都接受。”
這是馮曉剛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京味喜劇讓他獲得了成功,《一聲嘆息》是一次轉型的嘗試,但這次轉型譭譽參半。
馮曉剛顯然不能繼續拍這類影片了,如果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觀眾恐怕不會再買賬。
他很清楚自己的根基在哪兒,所以有了迴歸賀歲片的打算。
可就算是拍賀歲片,也不能是以往的京味喜劇,要有創新才行,不然就是吃老本。
作為一位有追求的導演,馮曉剛當然不想吃老本,他還想著衝向國際影壇呢。
創作需要時間上的積累,這是馮曉剛要休息一年的原因之一,他要好好琢磨這個事兒。
在這個問題上,林子軒能給他的幫助不多。
或許能從側面提醒一下,但不能直接告訴馮曉剛該怎麼做,別人告訴你的東西遠沒有自己琢磨出來的深刻。
更何況,林子軒自己也是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