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劉霖想的那樣,在如今的演藝圈,演員選擇一家影視公司真的很重要。
以前演員都是在體制內,要麼是電影製片廠,要麼是話劇院,或者戲劇單位,只能演出本單位的影視劇,不夠自由。
後來政策放鬆了,膽子大的演員出來單幹。
也就是跑單幫,自己找戲拍,自己談片酬,也有的演員只在單位掛個戶口,到處拍戲。
到了九三年,民營影視公司陸續出現,投資拍攝影視劇。
演員們剛開始是和民營影視公司合作拍戲,但隨著民營影視公司的規模逐漸擴大,他們只得加入某個影視公司,被影視公司收編。
如果不加入的話,演員得到的演戲機會會非常的少。
影視公司更傾向於培養自己公司的演員,你不加入進來,就沒有戲拍。
這很好理解,影視公司的資源有限,我投資的影視劇,用自己的演員不僅便宜,還好管理,為什麼要用其他的演員呢。
這是對那些二三線的演員而言,一線明星在選擇上更為自由。
像陳導明和王志聞,他們不愁沒有戲拍,主要是看哪家公司的本子好,和誰合作更舒服。
經過幾年的發展,國內民營影視公司的格局基本上定型。
以好夢公司為主的幾家公司是第一梯隊,這些公司主要在京城,南方也有一兩家規模相當的公司,身後是房地產商的投資。
這個梯隊的公司每年會投資多部影視劇,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績,在業內有口碑和影響力。
第二梯隊的公司較多,以拍攝電視劇為主,很少投資電影,一年總有兩三部盈利的劇集。
第三梯隊是無數隨時可能倒閉或者卷錢走人的影視公司,每年只投資一兩部電視劇。
賺了錢就走,賠了錢就關門。
一般是外行入場試水,或者有老闆想要捧紅某個演員,弄個影視公司玩玩。
這個行業的准入門檻越來越低,從而失去了以往的高雅神秘,漸漸淪為了資本的玩物。
想要在影視行業長期發展的演員會選擇前兩個梯隊的影視公司。
想走捷徑的演員往往選擇第三梯隊的影視公司碰碰運氣,保不齊能夠一炮而紅呢。
這都是沒準的事兒,只能說各人有各人的想法。
第一梯隊的影視公司資源多,同時競爭也會很激烈。
以好夢公司為例,除了公司本身投資的影視劇,還和京城電視藝術中心關係密切,推薦演員拍攝藝術中心的電視劇非常容易。
加上和華國電視臺,以及京城電影製片廠等單位的良好關係,在提供拍戲機會和做宣傳上佔有極大的優勢,能為演員提供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
但這樣的公司旗下會有眾多優秀的演員,肯定重點照顧像葛尤和俞菲鴻這樣的大明星。
想要在其中立足並獲得發展的機會並不容易,要慢慢的熬才能出頭。
不少沒有太大名氣的演員更傾向於第二梯隊的公司,競爭壓力不大,能得到公司的重用,或許還有機會成為公司力捧的物件。
等到混出來名氣,再尋找更好的發展平臺不遲。
這就是目前國內民營影視公司和演員的現狀。
劉霖從電影學院畢業後沒有加入影視公司,拍戲只能演配角,很難紅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