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當《泰坦尼克號》在國內持續火爆的時候,姜聞帶著《許三觀賣血記》的劇組回到了京城,經過大半年的忙活,電影終於殺青。
主要是資金快花完了,否則他還要繼續折騰呢。
來自歐洲的投資商見識了姜聞拍片時的狀態,備受折磨。
即便他們和不少文藝片導演合作過,知道這些人有藝術理想,拍片子追求完美,可像姜聞這樣的也不多見。
這不是說姜聞脾氣大,相反姜聞發脾氣的時候不多,更多的是和人講道理。
歐洲的投資商就這麼不知不覺的被說服了,眼看著資金如流水一般的花了出去。
比如,在那座小城鎮裡有一條小河,常年不修,百姓倒垃圾,河水不夠清澈,不符合五六十年代青山綠水的感覺。
為了追求效果,劇組找人修了河道,清理了垃圾,幫助當地人解決了大問題。
姜聞是那種只要手裡有錢就敢花的主,他拍片子從來不知道要節省資金。
在他的觀念裡,不敢花錢拍什麼電影。
別看歐洲的投資商對姜聞頭疼,可只要《許三觀賣血記》在歐洲獲得了成功,他們還會繼續投資姜聞的下一部電影。
這個圈子就是這樣,成功的人總會受到追捧和優待。
接下來,姜聞要去法國做電影的後期。
歐洲電影公司的裝置更先進一些,國內大導演的影片基本上都在國外做後期。
以京城電影製片廠為例,廠子裡的裝置都是八十年代從國外引進的,沒有報廢就不錯了。
在電影行業,好萊塢的裝置最先進,尤其是特效技術,其次是歐洲和日本。
國內的電影裝置大多來自德國和日本,落後至少十年的時間。
不僅是電影製片廠,電影院也一樣。
為了放映《泰坦尼克號》,華影公司花重金改造了京城的院線,還從美國的音響公司引進了一套新型的揚聲器系統。
這套系統專門為數碼音響電影院設計,可以逼真的還原影片中的音響效果。
從這裡就能知道,國內的院線原來是什麼樣子,影院的裝置早就過時了。
不是說大家不想用好東西,而是沒錢買,或者說不捨得花錢買,總覺得還能用,湊合湊合就行了,久而久之,和其他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由此可見,國內電影產業的工業化迫在眉睫。
這和工廠一樣,想要趕上發達國家的生產水平,就要引進先進的生產裝置和管理經驗。
相對於對姜聞的頭疼,歐洲人對葛尤相當滿意,認為葛尤是一個有天賦的演員。
這麼說是因為他們對葛尤還不太瞭解,葛尤應該屬於後天努力的型別。
葛尤善於演繹小人物的內心,他知道那是一個什麼狀態。
影片中許三觀就是個地道的小人物,在和姜聞的探討中,葛尤嘗試了很多種表演方式,尋找狀態,光是這個過程就用了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