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拍公益廣告,林曉玲忙碌了起來。
她打算拍一部十分鐘左右的短片,再剪輯出三分鐘作為公益廣告,如果放到電視上播出的話,或許還要剪輯的更短。
以華國電視臺為例,一支普通時段播出的三十秒廣告就要收費幾十萬。
如果不是總局的強制要求,電視臺根本不願意播出公益廣告,公益廣告收不到錢,還佔用本來能賺錢的廣告位。
即便播出公益廣告,也會盡量的簡短,林曉玲要做出各種準備。
對她來說,拍廣告不是難事兒,每支廣告都會有一個主題,她要先把主題給定下來。
這和普通的商業廣告沒什麼區別,商業廣告是為了推銷商品,公益廣告是為了宣傳理念。
兩者的共同點是怎麼拍才能打動觀眾,讓觀眾對這件商品或者某個理念感興趣。
林曉玲原本覺得這個主題很簡單,就是呼籲社會關注犯人出獄後的生活,幫助他們適應社會,不過隨著構思的深入,她想到了更多。
犯人無法適應社會,是因為他們和社會脫節了。
這種情況不單單發生在犯人身上,在普通人身上同樣隨處可見。
近十年來,華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事物和新科技層出不窮,四十歲以上的人普遍不會用電腦,不會用手機,在銀行不會用自動取款機。
還有社會上正在討論的下崗工人。
這些人在工廠裡工作了大半輩子,現在下崗了,沒有技術,跟不上時代,找不到工作。
或者說,他們被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給拋棄了。
林曉玲想把公益廣告的主題變成“時代和生活”,展現那些被時代拋棄的普通人,讓大家關注這些人生存的困境,給予幫助。
這個主題要比單純表現犯人的生活更大一些,需要準備的拍攝工作更多。
同時,拍攝資金也要增加,以前可能幾萬塊就能搞定,現在要十幾萬才行。
“你這個有點偏題吧?咱們這個廣告是為了電影服務,你這麼做……”林子軒猶豫道。
“我覺得這麼拍更有深度,一下子就敞亮了,電影的主題不光是理解和包容,還有大時代下普通人的生活變遷,我想拍出一種時代感來。”林曉玲解釋道。
“那行,先拍出來看看效果,不過你這麼弄,想過怎麼收尾沒有?”林子軒提醒道,“公益廣告的結尾很重要,你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總要給觀眾一個交代,要麼振奮人心,要麼發人深思,要麼令人感動,不能太平淡了。”
優秀的公益廣告往往有點睛之筆,或者一段話,或者一個鏡頭,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觀眾看了一支公益廣告,什麼都沒記住,那就太失敗了。
廣告雖然時間短,但拼的是創意,用三十秒的時間打動觀眾,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我再想想吧。”林曉玲點頭道。
林子軒給妹妹撥了十萬塊做為啟動資金,先籌備起來,劇組不用太大,幾個人足夠了。
林曉玲的本子裡有三個故事,包括剛出獄的女犯人、下崗職工和年紀大的公司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