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軒一行人在片場呆了五天,隨後返回了國內。
雙方達成了一定的共識,由於專案還沒有開始,更細的東西暫時無法確定。
比如和哪些公司合作,貸款的操作流程,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的選擇,這都要慢慢來。
他們談妥了大致的方向,接下來會有其他人去做,不需要親自跑這些雜事。
李桉拍完手裡的片子,大概九八年下半年會來大陸一趟,一個是看外景,一個是選演員。
選好演員後,需要進行為期三個月到半年的訓練,包括武術基礎的訓練和古代各種禮儀規矩的培訓,這雖然是一部武俠片,但細節不能出現大的紕漏。
《臥虎藏龍》有明確的時代背景,不能超出背景來講故事,那樣顯得不夠真實。
李桉這邊的聯絡人是一個叫做詹姆斯的老外,詹姆斯是李桉在好萊塢的製片人,和投資商打交道都是由他負責。
林子軒準備把後續的工作讓於東接手。
這是一個瞭解好萊塢運作模式的好機會,有了這次的合作,以後就有了和好萊塢片商溝通的經驗和渠道,不至於太過被動。
林子軒看重的是這種經驗,不光是《臥虎藏龍》一部影片,這是走向國際化的第一步。
在國內,《小城之春》獲得金獅獎的熱度降了下來。
拿到威尼斯影后的俞菲鴻一直沒露面,田狀狀又不能訪問,媒體找不到焦點人物,只能採訪王志聞和張國粒等人。
記者總感覺沒抓住重點,不夠盡興。
於東從威尼斯回來,《小城之春》賣的不錯,不僅收回了成本,還淨賺了十幾萬美金。
這就是拿獎和不拿獎的區別,不拿獎的話或許連成本都收不回來。
這種片子不是奔著票房去的,它不是一個商業化的產品。
當初林子軒就和田狀狀說過,你不用考慮票房的問題,要是一會考慮票房,一會考慮怎麼花錢,那就沒法拍了。
動機越純粹,拍出來的電影效果就越好。
《小城之春》在國內上映肯定不會有多少觀眾,大家剛開始可能是因為對陳導明這些演員感興趣才走進的影院,不過能堅持中途不退場就不錯了。
那麼姜聞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同樣是文藝片,怎麼能在國內拿到五千萬的票房。
這個原因比較複雜,一個是他拍的題材敏感,迎合了觀眾的心理,加上影片的情節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於是票房口碑雙豐收。
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兒。
文藝片不能說是票房差的代名詞,但大部分文藝片都是票房慘淡,只有個別大導演的片子才會具有票房號召力。
這些考量林子軒在拍《小城之春》前就想到了,現在既拿獎又賺了錢,超出了他的預期。
俞菲鴻回到京城,參加的第一個採訪節目就是《姍姍訪談錄》。
這是自己公司的演員,林子軒不會把這個機會讓給其他媒體,而且,俞菲鴻會在《姍姍訪談錄》上提到他們在美國和李桉見面的事情。
不用在節目中太刻意的提起,就是那麼隨便一說。
這種看似不經意的表述比直接說出和李桉合作的訊息更能吸引媒體的注意力,媒體會自己腦補整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