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完這天的戲份,眾人回到城裡。
林子軒和當地的電影院聯絡好了,他們在一家影院的放映廳裡播放了《小城之春》的一段二十分鐘的劇情,看看拍出來的實際效果怎麼樣。
主要是讓馬克穆勒直觀的感受一下這部影片,這關係到他對影片的評價。
這個片段是發生在宅院裡的故事,從三人初次相見到好幾次女主角和情人約會的時候差一點被撞破,大部分都是內心戲。
三個人小心翼翼的維持著現狀,沒有人有勇氣打破這種表面安寧的氛圍。
女主角和情人約會談論的多是往日的生活,懷念和感慨,偶爾還有對以後的期盼。
不過每次談起都是欲言又止,很少有直白的表述,更多的是內心的掙扎。
幾位演員把東方人對感情的含蓄和剋制演繹的恰到好處。
一個動作,一聲嘆息,一次不經意間的回眸,就把整個情緒給表達出來了。
這的確是一部依賴演員表演的片子,從目前來看,三位主演完成的很好,張國粒和徐晶蕾也有較為精彩的發揮。
看完片子,大家回到賓館進行了一番交流。
在座的都是華國電影圈的知名人物,包括導演、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談論的不光是《小城之春》,還有華國電影的現狀。
《小城之春》這部片子和第五代導演以往拍的片子略顯不同,它比較安靜和節制。
第五代導演總想著反思歷史,表達訴求,喜歡在影片中盡情的宣洩情感,就像是色彩濃烈的油畫,無所顧忌。
第四代導演熱衷於紀實性的美學,技術性的思考過多,就像是淡雅的水墨畫,留有餘味。
這和他們受到的教育和經歷的時代有關。
第四代導演接受過系統的教育,認同傳統文化,在電影上沿著傳統的現實主義前行。
在國內的電影行業,1985年是一個分水嶺。
那段時間,大量西方的新潮藝術思想湧入國內,電影人開闊了眼界,一些年輕人吸收了西方的電影思潮,不想再走原來的老路。
他們進行了各種嘗試,就這樣形成了第五代。
可以說,第五代導演就是反傳統的一幫人,他們迎合了那個時代觀眾求變的心理。
以前的電影人注重講故事,第五代導演卻偏偏淡化故事,淡化表演,片面注重視覺造型,給觀眾強烈的衝擊力,以為這樣才算是藝術。
事實上,那不能算是藝術,只能說是一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