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18日,禮拜六,林子軒和慕姍姍來到宣武區琉璃廠西街53號。
他們不是來買古玩的,今天是馬未督的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對外開放的日子。
說是博物館,其實和真正的博物館相比面積並不大,只有大概四百平米的展廳,不過能在琉璃廠弄到這塊地方已經算不錯了。
馬未督利用關係請了不少人過來,有收藏界的,有文藝界的,有官員,三教九流。
京城電視臺的記者過來做了一段採訪報道,這大小也是一條新聞。
馬未督請不來華國電視臺的記者,他和京城電視臺有合作,在晚上的新聞上能露個臉。
林子軒特地過來捧場,這是你幫我我幫你的事兒。
為了拍《小城之春》,馬未督給林子軒弄了一整套南方大家族的老傢俱,不少是從藏友哪兒借來的,用了大筆的人情關係。
光那一套老傢俱,就要十幾萬,還有瓷瓶字畫什麼的,都是真品,初步估計要上百萬。
現在正在倉庫裡放著呢,等劇組到南方拍戲的時候再帶上,在拍戲期間要找人專門看著,不能丟了,在國產電影裡,這算是極為昂貴的道具了。
除了這個,還有一檔《鑑寶》節目要和馬未督合作。
這檔節目慕姍姍做好了策劃,等過了年就開始籌備,先和京城電視臺合作拍上幾期。
節目的內容很簡單,就是讓老百姓把自家的古董拿過來給專家鑑定,還請了拍賣行的專家現場估價,以介紹古玩收藏知識為主。
慕姍姍原本想讓馬未督做主持人,就是和藏友互動,介紹情況什麼的。
可在討論節目形式的時候,他非要做臺上的專家,鑑定文物,到時候請的肯定都是在博物館裡工作的真正專家,他這個屬於野路子。
馬未督執意如此,他覺得自己的水平不比專家差,他勝在見多識廣。
沒辦法,最後給他安排了一個雜項專家的頭銜。
什麼是雜項呢,這是一個在收藏主流之外的類別,書畫、陶瓷、玉器、傢俱、古籍善本、珠寶、郵品、錢幣等,這屬於主流,其他的都是雜項。
這檔節目的主持人暫時由慕姍姍來擔任。
為此她推掉了湘南電視臺的綜藝娛樂節目,湘南臺的節目和她的定位不太適合。
慕姍姍的定位是知性大氣,湘南臺的節目偏向於青春時尚,應該用那些年輕的主持人。
《鑑寶》這檔節目融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還牽扯到傳統文化,古董文玩同樣是一種文化傳承,節目整體的檔次上去了。
不過,在檔次上去的同時,製作費用也創下新高。
《姍姍訪談錄》就是幾個人坐在一起聊天,除了邀請嘉賓花錢外,其他的費用不高,有些嘉賓還不用花錢,製作費用極少。
《美麗華國》這檔節目,記者要在外邊跑,拍攝各地的美景,主要是外景主持人的花銷。
《鑑寶》是慕姍姍的公司目前製作的最大規模的節目,需要租用一個大型的演播廳,邀請各位專家,組織一個攝像團隊,還要安排好前來鑑寶的百姓。
光是前期篩選入圍的古董就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在這個過程中還可能出現意外事件。
比如古董不小心掉地上碎了,或者有人拿假貨故意搗亂等等。
這就需要配備律師,以及和警方處好關係,後勤保障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