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玲的《我們倆》拍攝接近尾聲,九月中旬之前就要拍完,接著進行後期製作。
實際上,這段秋天的情節放在十月份來拍最好,深秋時節的氛圍和離別的劇情吻合,更能襯托出角色心中的悲苦之情。
一篇優秀的文章往往會被評價為情景交融。
電影同樣如此,能做到情景交融,就產生了一種意境,讓人回味無窮。
不過,這部片子要在十月份參加東京國際電影節,所以要在十月中旬之前製作完成。
錯過了這個國際性的電影節,只能等到明年了,像這種小成本影片,在戛納和柏林這種電影節上出頭的機會不大,競爭太激烈了。
東京國際電影節主要面向亞洲的影片,相對來說拿獎要容易些。
在《我們倆》的結尾,女孩子找到了新的住處,搬出了四合院,老太太的精神垮了。
這時候,老太太的孫子結婚,要把院子給騰出來。
老太太離開了住了一輩子的四合院,搬到了鄉下,沒有了寄託,身體和精神都不行了。
女孩子有次回四合院看望老太太,才知道老太太不在了,就坐車來到了鄉下,此時的老太太躺在床上,已經不能說話了。
一老一少就那麼對望著,即便心裡有千言萬語,也不知道從何說起。
這一天,拍的是在四合院的最後一場戲,女孩子來找老太太,卻只遇到了老太太的女兒,問過之後才知道老太太早就搬到鄉下去了。
老太太的女兒是找來的臨時演員,在影片裡只出現一回。
這場戲演員不是重點,重點是四合院的場景,院子裡房間的窗戶上還貼著紅色的喜字,表示老太太的孫子結婚了。
院子裡的擺設發生了變化,說明這裡換了新主人。
看起來似乎還是那座院子,卻完成了一樁新舊交替,老人給後輩讓出了生存的空間。
攝影機繞著四合院轉了一圈,似乎帶著戀戀不捨,最終還是消失在了遠處的天空之上。
這一段拍完,四合院就要恢復原本的模樣了,電影學院的學生把張貼的喜字,還有院子裡的各種道具收拾起來。
有些道具是租來的要還回去,還有的道具賣廢品也能省點錢。
徐晶蕾在房間裡收拾著自己的東西,前兩天已經帶回去一部分,這次把剩下的一起帶走。
這部片子從去年到現在,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這間屋子是她一手佈置的,總有些捨不得,時間過的真快,一轉眼就過去了。
想想去年在學校裡碰到林曉玲的場景,就像昨天一樣,對她來說,這一年的變化很大。
除了這部戲,她還在拍趙寶鋼執導的一部電視劇。
《臥虎藏龍》播出後,她雖然沒有大火,卻也有了一些知名度,接到了幾部戲約,有主角也有配角,她想了想,還是推掉了。
倒不是因為片酬的問題,就是覺得不想演。
對於還沒有從電影學院畢業的學生來說,這麼做有點奢侈,對其他學生而言,能有戲演就不錯了,沒有資格挑挑揀揀。
演員這個行業的競爭頗為激烈。
徐晶蕾的家境不錯,不怎麼在乎這些,還有就是林子軒給她做了明年的規劃,雖然不知道要演什麼戲,但她知道林子軒不會坑她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