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國,由於各種原因,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那麼親近,父母忙於工作,不少孩子都是由奶奶或者姥姥帶大的,這就是隔代親。
一個童話故事無法改變客觀的事實,只能起到循序漸進的作用。
這個夏天,《小雪的大冒險》在孩子們中流傳開來,魔法學院的種種神奇讓他們嚮往,發生了那麼多有趣的故事,給他們的暑假帶來的歡樂。
根據《文藝少年》雜誌社的統計,這個月的銷售成績提高了一成。
在目前兒童文學雜誌不景氣的情況下,這已經超乎他們的預期了,相信隨著故事的連載,這個成績還會更好。
他們接到很多讀者的電話和來信,詢問《小雪的大冒險》後續的情況。
雜誌社準備分六個月連載第一部的故事,到了年底,林子軒會把第二部的稿子交過來,剛好能銜接上,不至於出現空白期。
這是一個好的開端。
《小雪的大冒險》之所以這麼受孩子們的歡迎,和國內兒童文學的現狀有關。
在文學領域,兒童文學屬於小眾,國家不重視,寫出來難發表,出版社不願意出版,兒童作品不暢銷,拿不到文學獎項。
收入不高,還沒有榮譽,難以出成績,兒童文學的創作隊伍太過薄弱。
當然,也有一批兒童作家一直在堅持創作,不過他們的創作方向偏向於成人化。
林子軒收到雜誌社的反饋,對於國內孩子的生活表示無能為力,這和國內的大環境有關,在這個改革開放的大時代裡,打工潮和下崗潮影響著千千萬萬的家庭。
孩子的成長教育在其中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在家裡,林子軒有時間就給女兒講故事,據說這樣小孩子能早一點學會說話,有的小孩子七八個月就會發出簡單的音節了,比如爸爸和媽媽。
林子軒和慕姍姍為此展開了一輪小競賽,看看孩子最先喊出什麼來。
讓倆人沒想到的是,女兒發出的第一個詞語竟然是自己的名字,小雪。
“都怪你,給她講的故事,她就記住‘小雪’了。”慕姍姍埋怨道。
在《小雪的大冒險》中出現頻率最多的詞語就是“小雪”,他們平時叫女兒的時候也是喊“小雪”,小孩子聽多了自然而然的就會說了。
這讓做父母的頗為尷尬。
“看不出這丫頭挺自戀的,以後說不定是個愛臭美的孩子。”林子軒說笑道。
“說什麼呢,小雪才不會臭美呢。”慕姍姍不樂意道。
“我就是說說而已,下個月小雪就滿週歲了,要不要讓她抓周試試看。”林子軒商量道。
抓周是一種傳統的習俗,在孩子滿週歲的時候會準備很多東西,讓孩子去抓,每一樣東西代表一種職業,預示著孩子長大後會從事某個行當。
比如書籍,代表著孩子長大後當作家,印章代表會做官,錢幣代表會做生意等等。
這沒什麼科學依據,只是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期盼,到了現在,更多的是一種逗趣的遊戲。(未完待續。)
喜歡文藝生活請大家收藏:()文藝生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