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剛說的國際化並不是和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接觸後才有的想法,他們以前就討論過。
他拍了兩部賀歲片,一部在京城,一部在美國,雖然拍攝地點不同,劇情也不相同,可主題基本上一致,都是京味電影,都是小人物在耍貧嘴,逗悶子。
那麼下一部呢?
他們已經有了拍賀歲片的成功經驗,要是就這麼放棄非常可惜,可如果一直拍這種片子也不現實,觀眾總會有厭煩的一天。
該怎麼創新,讓觀眾不至於厭倦,這是他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是改變創作思路,另起爐灶,拍一個不同的題材,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縫縫補補。
好夢公司裡,大家集思廣益,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思路。
有人提出明年香江迴歸,要不要拍一部京城人在香江的故事。
有人說現在電視上戲說歷史劇挺火的,要不咱們拍一部電影版的歷史喜劇。
還有人覺得應該和港臺的明星合作,這樣能擴大電影的影響力和觀眾基本,要是請了劉德樺出演,那劉德樺的歌迷和影迷肯定會看電影,這就是明星效應。
大家從影片的選材到邀請的明星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有一點可以確定,馮曉剛和葛尤搭檔,肯定要拍喜劇片,這有票房保障,很難想象他們拍其他型別電影的結果。
葛尤覺得倒不一定非要兩人搭檔,也可以換其他男演員來演,興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他現在有點重複自己的感覺,拍了兩部賀歲片差不多了,再拍就沒激情了,都是套路,少了真誠,觀眾或許還會買賬,進影院看電影,那恐怕更多的是一種習慣。
葛尤想找個不一樣的角色,能突破一下,就算是反派也無所謂。
林子軒明白葛尤的心態,一個演員,尤其是優秀的演員,都不願意重複自己。
像張國粒就是這樣,他演皇帝演夠了,在《臥虎藏龍》裡演一個混混挺開心,演的很到位和傳神,他覺得演皇帝很累,演混混反而很輕鬆。
然而,在這個圈子裡討生活很多時候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有時候為了生計,有時候為了交情,有時候為了能保持自身的知名度,所以,張國粒還會繼續演皇帝,直到找到下一個能被觀眾接受和認可的角色。
這就是演員的不得已。
葛尤在京城電影製片廠長大,從小接觸的就是電影廠裡的那些前輩,他學會了前輩們做人的態度,謙虛低調,也學到了前輩們對於藝術的追求。
他想演一些不一樣的角色,嘗試不同的戲路。
這個和國內的演藝行業有關,一般來說,在國內只有演悲劇和正劇的演員才會被稱為藝術家,才被認為有深厚的表演功底。
喜劇演員往往會被看輕。
大家普遍認為喜劇演員就是逗樂,不需要怎麼表演,葛尤往哪兒一站,不用說話,觀眾就樂了,這看不出什麼表演功底。
其實,想把人逗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