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源頭就是從這一年的除夕夜,從一個小女嬰的睡前故事開始了。
大年初一,照例是互相拜年,不過以前會上門拜年,現在更流行電話拜年。
這是因為住樓房的人越來越多,像四合院這種聚居的居住方式越來越少,大家都不願意走動了,在電話裡聊上兩句就行了。
老一輩人還有著見面拜年的傳統,覺得親近,年輕人就無所謂了。
吃過飯,林曉玲出門逛廟會去了,林子軒原本也想帶著女兒去湊湊熱鬧,慕姍姍覺得人太多,太擠了,等過兩年女兒大一些再去好了。
兩人在家裡看起了滬城電視臺的新春晚會。
滬城電視臺的新春晚會比華國電視臺的春節晚會推遲一天,在年初一的晚上播出。
1986年,總局電視部門下達了一個指示,禁止各地方臺在除夕製播同類的晚會節目,這個政令幫助華國電視臺獨家壟斷了除夕夜的時間段。
在這個時間段內,地方電視臺只能轉播華國電視臺的春節晚會。
這個指示不僅保證了華國電視臺的壟斷地位,還帶來了極為龐大的廣告收益。
據說在華國新聞之後,春晚之前這段時間獲得的廣告收入就能夠養活一個小地方臺一年。
雖然這幾年春晚的廣告收入一直在增長,但預算沒有增加。
導演需要靠這筆多年不變的預算資金,調動一個加上演員約有上千人的團隊,而且所有的參與者都是本行業內頂尖的人才。
這無疑是一項艱難的工作。
明星們參加春晚不是為了錢,絕大多數演員的演出報酬不超過一千塊,只有那幾個臺柱子,報酬才會有三千塊。
不少演員寧願不要報酬,只要能上春晚,很多演藝公司都願意出錢讓旗下的演員露臉。
春晚已經從最開始的自娛自樂,為百姓辦春晚,成為了創收的工具。
既然能賺那麼多錢,為什麼不辦春晚呢?
地方電視臺不甘示弱,不想讓春晚這塊大蛋糕被華國電視臺獨吞,就算有禁令,他們也會做各種嘗試,你不讓在除夕夜播出,那我就提前兩天或者推遲播出。
地方臺的節目也不叫春節晚會,他們叫新年大聯歡或者其他的名字,反正就是要鑽空子,辦自己的春晚,提高收視率和廣告收益。
林子軒和慕姍姍看的是錄影帶,在京城還收不到滬城電視臺。
地方電視臺的春晚已經初見雛形,除了滬城本地的節目,他們還邀請了港臺的明星,下了很大的本錢,只是和華國電視臺的春晚還相差甚遠。
這就是滬城電視臺請慕姍姍主持的原因,想提升自身節目的水平和檔次。
地方電視臺都在想法設法的辦自己的春晚,就是不知道誰會成為第一個挑戰者。
林子軒倒是有個想法,那就是拍一部賀歲的電視劇,把《編輯部的故事》的原班人馬聚集起來拍一部兩個小時的短篇電視劇,就在除夕這天播出。
即便無法超過春晚的收視率,也要試試看。
只是,這個想法要到下一年才能實現了,1996年就這麼開始了。(未完待續。)
喜歡文藝生活請大家收藏:()文藝生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