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的春節晚會第一次採用了三地互傳的形式,在滬城和西京設定了兩個分會場,三地的節目都能在電視上進行直播。
春晚的總導演正是上次直播國慶焰火晚會的張小海。
除夕夜,一家人吃過年夜飯在一起看電視,等著春節晚會的播出。
慕致遠和林伯清喜歡看華國新聞,這是在機關工作的人共有的習慣,關心國家大事。
林曉玲在給朋友打電話,約好了明天一起去逛廟會,其中就有徐晶蕾,因為拍攝畢業作品的緣故,兩人的關係很不錯。
“老哥,那部香江電影的票房破五千萬了啊。”放下電話,林曉玲突然說道。
“怎麼了?”林子軒不解道。
對於引進的大片來說,這種票房是正常現象。
人家的製作成本在哪兒放著呢,花那麼多錢拍攝大場面,演員搏命演出,劇情驚險刺激,觀眾自然願意進影院觀看。
“就是不怎麼舒服,咱們自己拍的片子沒人看,那還拍出來幹嘛。”林曉玲鬱悶道,“我那部片子到時候恐怕都進不了電影院。”
林曉玲自從當了導演之後,開始關心國產電影的票房了。
“你才知道啊,30萬的小成本電影除非在電影節上獲獎,不然沒有院線願意發行,影院也要賺錢。”林子軒解釋道。
“現實太殘酷了,都讓我不敢畢業了。”林曉玲哀嘆道。
“曉玲接著考碩士,碩士畢業留校任教的機會大。”慕姍姍在一旁出主意道。
雖然平時有點忙,慕姍姍還在堅持上著京城廣播學院編導系的碩士課程,今年就能畢業,她倒不全是為了那張畢業證書,而是真的能學到東西。
社會在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不學習就會落伍。
林伯清和鄭秀蓮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女孩子教書安穩,不用到處跑。
“算了吧,我根本不是教書的材料,還是喜歡拍片子。”林曉玲堅持道,“大不了去拍電視劇,也能養活自己。”
“你不用那麼悲觀,這幾年國產電影市場的確不怎麼好,等熬過這段時間就好了。”林子軒分析道,“百姓的生活好了,手裡有錢了,就會追求高質量的娛樂活動,電影行業就能發展起來。”
“小軒說的有道理,國家不會讓整個電影產業一直虧損,以後肯定會出臺相應的保護政策,你們只要能拍出百姓喜聞樂見的好電影,就不愁沒有市場。”慕致遠贊同道。
慕致遠的話結束了這次小討論,這種感覺就像是領導做會議總結一樣。
相對於林曉玲的抱怨,賈章柯的境遇更為不堪。
賈章柯的那部《小山回家》拍起來並不複雜,他們一幫學生不到二十天的時間就拍完了,拍完之後還要進行後期製作。
他每天在好夢公司的剪輯室裡剪片子,剪出了一個五十分鐘的短片。
林子軒看了看,很有個人色彩。
怎麼說呢,裡面有社會上各種媒體的影子,比如廣播、報紙、電視、廣告等等,剪輯的手法有點像是電視新聞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