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京城,林子軒沒有讓大家休息,而是繼續宣傳。
雖然電影首周的票房突破了八百萬,勢頭很好,但不能因此而放鬆,京城是他們的根據地,別弄到最後,得到了外地的票房,卻失去了根本。
那就得不償失了。
在京城,不用那麼密集的宣傳,時間安排上會自由一些,主要是透過報紙和電視,以及進入各所大學和學生們舉行見面會。
經過調查,大學生是觀看《不見不散》的主力軍。
他們更容易接受調侃和黑色幽默,更容易憤世嫉俗,容易對底層小人物的生活表達同情。
這和如今大學生的思想狀態有關。
進入九十年代中期,隨著社會的發展,一切向錢看的思想侵蝕進了校園,在大學生中出現了不同的聲音,知識無用論逐漸抬頭。
甚至出現了不少從大學退學的現象。
以前的大學生被認為是國家的棟樑,懷著建設祖國的理想,現在的大學生則產生了懷疑。
是去學知識搞科研,還是去街邊賣茶葉蛋,這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他們一方面認為自己考入了大學,會有一個不錯的前程,一方面要面對物質生活的誘惑,以及各種浮躁思想的影響,心理上比較迷茫。
再加上大學開始逐步推行收費制度,學生人數逐年增加,畢業分配製度的改變等等。
處在變革和不確定中的大學生為了消解壓力,願意看能給他們帶來歡樂的電影,如果在歡樂的同時還能有一點回味和思考那就更好了。
在這一時期,國內的大學生對於後現代電影,對於各種調侃解構的電影,對於那種無厘頭的電影,反正就是不那麼一本正經的片子尤為喜愛。
《不見不散》滿足了他們的要求。
馮曉剛拍攝喜劇片的時候並沒有考慮這些,他也沒有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只能說是恰好和大學生們產生了共鳴。
這是一次意外的不謀而合,也是整個社會的一種需求。
在這個越來越浮躁的社會里,大家更願意享受和娛樂,而不是接受教育,說得難聽點,那就是觀眾看電影都不願意帶腦子。
電影的情節簡單明快,輕鬆幽默最好,不要弄得和猜謎似的,考驗觀眾的腦細胞。
當然,也不能太過庸俗,要稍微有點情調和檔次,有點情懷。
馮曉剛樂意和大學生交流,他覺得大學生說話直接,能聽到真話,不那麼虛偽。
如果是在社會上,大家都顧著面子,不會當面說你這個片子有多爛,但會背地裡說,還會說的很難聽,相較而言,大學生可愛的多。
“以後青年人是看電影的主力,咱們要了解這些人在想什麼,有什麼需求,才能拍出他們喜歡看的電影。”馮曉剛如此說道。
在這撥宣傳活動中,馮曉剛極為賣力,一個是這是他的電影,還有就是他的收益和電影票房息息相關,他籤的是分成合同。
只要《不見不散》的票房超過三千萬,他能拿到五十萬的分成,這比葛尤的片酬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