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蕾想把素描送給林子軒,林子軒送給她一本書,她回送一幅素描,算得上禮尚往來。
她隨即又覺得不妥當,有點像學校裡青年男女互相贈送禮物的感覺,感覺怪怪的。
就這麼思前想後,直到林子軒離開也沒有想好,只能把素描小心的摺疊起來,放在身上。
《我們倆》這部電影看名字就知道需要兩名演員,林曉玲還要找到扮演老太太的人選。
這位老太太可不能隨便找人來演,要找一位懂得演戲的老戲骨才行。
在京城演藝圈,這種老演員要麼在京城電影製片廠,要麼在京城話劇院,都是業內的老前輩,不是林曉玲這種還沒畢業的學生能請得動的,要託人才行。
再說了,這就是一部學生作品,給不起人家太高的片酬。
林子軒就在琢磨這個事兒,陳曉藝和徐繁都在京城話劇院工作,讓她們幫著看看有哪些老演員的性格好,願意支援年輕人的電影事業。
找到合適的人後,把《我們倆》的劇本遞過去,說明情況。
畢竟這部片子的拍攝週期太長,要一兩年的時間,一般的電影也就幾個月,而且,這位老太太的片酬不能超過三萬塊。
林曉玲他們做了預算,拍攝《我們倆》至少要30萬才行,他們自己都不拿工資,如果演員的片酬過高,可能會超支。
相對於賈章柯,林曉玲的劇組已經算是幸福了。
在佈置完外景後,曉玲同學的下一個工作就是和那些有意向的老演員交流,說服他們加入劇組,這是一項很鍛鍊人的差事。
老演員一般比較有原則,或者說是固執。
在這個過程中,林曉玲會學會如何和演員溝通,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傳遞給別人。
她透過拍這部戲,就能學會怎麼樣做一個合格的導演,這是每個導演都必須經歷的階段。
與此同時,慕姍姍製作的第一期《姍姍訪談錄》錄製完成。
整個錄製過程很輕鬆,她和姜聞很熟悉了,不用太多準備,就像是朋友間的閒聊一樣。
這和慕姍姍在華國電視臺主持節目不同,沒有了體制內的限制,可以聊一些相對大膽和敏感的話題,當然不會超越總局設定的尺度。
做了這麼多年的主持人,慕姍姍能夠掌握其中的分寸。
如此一來,節目會顯得新穎和有趣,更有深度,能夠吸引觀眾的興趣。
錄製完節目,慕姍姍把節目的錄影帶寄給各家電視臺和相熟的廠商,接下來就看有沒有電視臺願意購買節目的播放權了。
至於寄給各大廠商,是為了節目的冠名。
廠商一旦出資冠名《姍姍訪談錄》,以後每一期節目都會出現這家廠商的廣告。
這些廠商大都和林子軒有過合作,實力雄厚,適合《姍姍訪談錄》這檔節目,基本上從事醫藥和食品行業。
這類企業正處在快速發展的時期,根本不差錢。
林子軒選擇的很謹慎,對那些有可能出現產品質量問題的企業,他都排除在外。
“現在就找冠名商是不是早了點,等這檔節目在電視臺播出後再冠名不是更好?到時候冠名的價格說不定會更高。”慕姍姍不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