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臥虎藏龍》的主要演員確定,需要進劇組接受一段時間的訓練。
只是拍攝電視劇,倒不會太辛苦,武術指導會根據各人的特點和角色要求來設計武打動作,當然,太過危險的動作會由替身完成。
徐晶蕾接到通知,讓她前去劇組報到。
這件事要和班主任彙報,還要請假,學校的老師有責任保護學生的安全,核實劇組的真偽,別碰上什麼亂七八糟的劇組。
在表演系,到了大三,老師鼓勵學生出外接戲,也會給學生創造拍戲的機會。
徐晶蕾第一次接戲就能出演女主角,起步非常好,《臥虎藏龍》這部戲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都頗有名氣,還有俞菲鴻在一旁照應,這讓老師很放心。
這部戲在京城拍攝,劇組為演員提供住宿,演員也可以選擇回家,只要不耽誤拍戲就成。
徐晶蕾拍攝一集的片酬是八百塊,總共也就一萬多塊錢,相對於陳導明來說,非常低了。
沒辦法,誰讓她還沒有畢業,也沒有名氣呢。
張紀鍾之所以選擇徐晶蕾和片酬有關,他想拍攝大場面,就要儘可能的壓低演員的片酬。
按照現在影視行業的行情,只要稍微拍過兩部戲,有點名氣的女演員片酬都有兩千每集,著名演員都要超過五千每集。
現在國內的情況是,電影行業低迷,電視劇卻很火爆。
有名氣的編劇寫一集電視劇都要幾千塊,演員的片酬更是節節攀升,原來拍電影的導演都開始轉行拍電視劇了。
拍電影賠本,拍電視劇只要不是粗製濫造,都能賣得出去。
觀眾對電視劇的需求量很大,老百姓需要電視節目進行日常的消遣娛樂。
這一年,華國有兩億八千臺電視機,有超過八億電視觀眾,製作了不少於七千集電視劇,其中京城電視藝術中心出產了350集劇集。
這些資料足以說明國內電視劇市場的繁榮。
不過,與之相對應的是再也沒有出現像《渴望》和《京城人在紐約》這樣引起巨大轟動的電視劇,就連精品電視劇都不多見。
大家習慣了跟風,而不是創新。
比如戲說歷史劇火爆之後,這兩年光是類似的電視劇就不下十幾部,過於氾濫。
觀眾看第一遍覺得新鮮,看得多了自然會厭煩。
拿今年的金鶯獎來說,組委會往年透過報紙發放的選票至少會回收30萬張,今年只收到10萬張,這說明觀眾的參與度在下降。
或者說他們認為沒有好看的電視劇,也就懶得參與了。
民營資本進入影視行業,一方面帶來了電視劇行業的繁榮,一方面拉低了電視劇製作的檔次,資本逐利,什麼賺錢拍什麼,而不是想著冒險拍攝新的題材。
就像林子軒投資300萬拍攝武俠劇,就相當冒險。
如果成功,會掀起一股拍武俠劇的風潮,一旦失敗,就會成為業內的笑柄。
徐晶蕾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參與的是一個風險很大的專案,她對於整個行業還不太熟悉,對她來說,只要演好戲就行了。
在離開電影學院之前,她去找了林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