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軒翻看著報紙,上面有《陽光燦爛的日子》在滬城首映的報道。
報紙上姜聞手捧著鮮花,笑容燦爛,他身邊是夏宇和寧菁,夏宇手裡拿著威尼斯影帝的獎盃,極為引人注目。
幾天來,媒體一直在熱炒這部電影,甚至有點狂歡的意思。
不僅是因為這部片子在國外獲了獎,還因為這是一部反映華國七十年代初期社會生活的影片,以往類似的影片大多都被禁映了,這一部卻獲得了公映。
大家就認為這可能是一種風向的改變,一種思想的解放,一場藝術的勝利。
媒體熱議,觀眾好奇,又是小範圍放映,這造成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在滬城的火爆,可以說是一票難求,大家都想看看這是一部什麼電影。
那種火熱的場景可以和好萊塢大片上映的時候相媲美。
影片放映後,收穫了熱烈的反響,尤其是影評家們,姜聞的這部片子還是很有藝術性的,所謂藝術性,就是可以有多種解讀,有各種隱喻。
這給了影評家們發揮的空間,在報紙上進行了長篇解讀。
從那個時代的瘋狂生活到青少年的性幻想,從政治到暴力,再到那一去不復返的青春,他們總能找到切入點,大肆的評判一番。
觀眾的反應各自不同,老年觀眾在懷舊,中年觀眾在紀念自己曾經的人生,年輕人更多的是看女主角曼妙的身材。
這部電影雖然夏宇拿了威尼斯影帝,可在國內紅了的卻是寧菁。
隨著影片的放映,她成了國內年輕人的夢中情人,她的畫報被貼在學校的宿舍裡,她改變了這個年代國內青少年的審美觀。
以前男生喜歡漂亮羞澀的女孩子,現在他們更傾向於妖嬈嫵媚,大膽誘惑的女孩子,也就是社會上所說的壞女孩。
這就是電影的影響力。
姜聞打算帶著主演們跑遍全國各大城市,一個是為了宣傳,還有就是他很享受這個過程。
鮮花,掌聲,新聞釋出會,五星級酒店,各種撲面而來的讚譽……
這種感覺非常好,這不是他作為演員受到的歡迎,而是作為導演得到的認可。
“在京城的宣傳你一定要過來,感受一下觀眾的熱情,咱們做到了,大家喜歡這個片子。”姜聞從滬城打電話給林子軒,言語激動。
林子軒倒沒有太激動,他從中看到了宣傳的重要性。
觀眾的熱情有部分原因是因為導演和演員來到了滬城,和他們進行交流,這就帶動了觀眾進影院看電影的積極性。
有沒有宣傳票房真的會差別很大。
等到《不見不散》上映的時候,也要讓馮曉剛和葛尤來一場全國性的宣傳活動,尤其是南方的各大城市,是重點宣傳的物件。
否則光憑著京城的票房,那和《甲方乙方》的區別不大。
“姜哥這下子可算是名利雙收了,可惜了劉姐啊。”慕姍姍感慨道。
“他們的性格不合適,都有點倔,還是做朋友更好。”林子軒回應道。
去年冬天,姜聞和劉曉青和平分手,分手之後倆人沒有斷交,還是好朋友。
當初拍攝《陽光燦爛的日子》,劉曉青四處奔走,出力不少,後來還自己掏錢投資,這才讓片子拍完,現在電影在國內上映,兩人卻已經分手。
劉曉青這人性格大大咧咧,看得開,敢說敢做,不喜歡受到拘束,做人高調,掌握主動。
她如今更多的是投身商場,把公司辦的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