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夕,《甲方乙方》的票房突破了1500萬,向著2000萬挺進。
到了這個時候,這部娛樂片的票房已經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令圈內人非常驚訝。
從剛開始覺得有點意思,到後來的火爆,再到現在票房的一路攀升,一直在打破大家的心理底線,覺得不可思議。
在華國,這幾年國內的電影市場不景氣,一部片子能有幾百萬的票房就算是成功了。
如果是張億謀的電影,拿了幾千萬的票房,大家不會驚訝。
這是因為張億謀和鞏莉有那麼大的票房號召力,再說了,張億謀的電影投資高,都是上百萬美元,而《甲方乙方》的投資只有兩百多萬人民幣。
這種低成本的喜劇片是怎麼拿到這麼高票房的?
電影行業內部的人士做了不少的分析,他們發現這部電影的針對性特別強,或者說就是拍給特定的觀眾群體看的。
這從各地的票房上就能看得出來,僅京城一地的觀眾就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票房。
在京城,這部片子引發了觀影熱潮,大家平常聊天都在說著電影裡的情節。
這種原汁原味的京味電影觸動了京城人的神經,讓他們看的很舒心。
這就讓圈內人思考拍攝地域性電影的可行性,比如滬城人拍海派電影,山城人拍川味電影等等,會不會重複《甲方乙方》的成功。
其次,這部片子非常的親民,從小人物的視角講述了幾段異想天開的故事。
這和目前的主旋律電影有很大的區別,它不去說教,不去告訴觀眾應該怎麼做,只是帶給觀眾單純的快樂。
或者說這部電影的創作人員放下了架子,想方設法的迎合觀眾的喜好,設身處地的琢磨觀眾愛看什麼,是真正的為了觀眾服務。
不過,在藝術家眼裡這就是俗。
藝術家不會去考慮觀眾能不能接受,他們都是自個和自個較勁,要拍出自己的個性來。
在《甲方乙方》放映期間,就有不少人批評影片的俗氣,這些人大都是學院派出身,他們認為這是外行人的電影,不符合電影藝術。
在學院派眼裡,馮曉剛就是個外行,拍出了一部俗不可耐的娛樂電影。
這種觀念在學院派裡很流行。
張億謀對姜聞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大加讚賞,這是因為《陽光燦爛的日子》符合學院派的審美標準,有個性和激情,不隨大流。
其實,《甲方乙方》也有個性和激情,只是不太明顯。
它在語言上打破了以往國產電影的束縛,電影裡的演員們用嬉笑怒罵的方式對社會,對傳統習慣進行了一通嘲諷,不激烈卻能深入觀眾的內心。
它還採用幽默、滑稽、嬉鬧的傳統喜劇形式把百姓在現實中遇到的種種無奈、困惑、期盼和憤怒都化成了自嘲的一笑。
這正是藝術家批評馮曉剛俗氣的原因。
你明明已經觸及到了社會問題,卻不去深挖問題背後深層次的東西,而是用溫和的態度,用自嘲的方式來應對,太過淺薄,沒有個性。
如果是一位藝術片導演來拍這類題材,他要麼會批判社會的不公,要麼是哀憐百姓的愚鈍和不爭氣,以此來彰顯自己不畏權貴,悲天憫人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