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在香江興起於六十年代,六十年代中後期是香江武俠小說最為鼎盛之時。
到了七十年代,香江的武俠小說陷入瓶頸,寶島的武俠小說趁勢崛起,出現了不少大家。
如果說香江的武俠小說屬於正統的武俠,那麼寶島的武俠小說就明顯有了變化,在故事情節和語言形式上更為現代,加入了很多現代的元素。
比如注重心理描寫、偵探推理、諧趣、以及豔情等等。
可以說,寶島的武俠小說豐富了武俠的內容,不過正因為太過現代,在八十年代後期,寶島的武俠小說出現了不少變體,變得越來越不像武俠小說了。
他們覺得這是新派武俠小說,認為自己為武俠小說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實際上,武俠小說被寶島的一幫人給玩壞了,讀者不買賬,書商不願意出版,武俠小說從此進入了一個低潮期。
進入九十年代,傳統武俠小說走向了沒落。
這時候,香江有人嘗試把武俠和科幻相結合,這種武俠小說和傳統武俠小說不同,走上了一條玄幻武俠的路子。
國內的武俠小說創作從八十年代開始,大體上是在模仿香江和寶島,並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影響力非常有限。
而且,國內沒有專職的武俠小說家,大多是業餘愛好。
雜誌上刊載的武俠小說以短篇為主,長篇武俠很少,質量良莠不齊,精品不多。
這和國內的創作環境有關,在國內寫的武俠小說不能太暴力和陰暗,也不能太過香豔,只能是中規中矩,再者說,寫武俠小說不被認為是一種正經職業。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林子軒寫了《臥虎藏龍》,這是一部極為傳統的武俠小說。
在《古今傳奇》雜誌社的主編看來,這部小說有“古意”。
這個古意不是指承接了六十七年代的香江武俠小說,而是指帶有三四十年代內地武俠小說的韻味,是最為正統的武俠小說。
在三四十年代,華國出現了一批武俠小說大家,寫了不少經典的武俠小說。
國內的人總是在模仿香江和寶島的武俠小說,卻沒有從華國的傳統武俠小說中吸取精華。
近代的武俠小說從根本上講出自內地,而不是香江和寶島。
這部《臥虎藏龍》雖然只有兩個回目,卻帶著濃重的京味,一看就知道作者有在京城生活的經歷,有著京城特有的生活氣息和語言風格。
這種感覺是讀港臺武俠小說所沒有的。
主編覺得林子軒走了一條不同的路子,不一味地模仿港臺武俠,而是在傳統中汲取養分,光是這一點就值得推薦了。
更何況,這部小說寫的不錯,看架構就是一部長篇。
如果加上前傳和後傳,會成為一個系列,國內還沒有如此規模的武俠小說,或許這部小說能夠給沒落的傳統武俠小說帶來一點轉機。
《古今傳奇》雜誌社聯絡了林子軒,和他確認了《臥虎藏龍》的連載事宜。
雙方口頭約定,兩個月交稿一次,一次大概七八萬字,差不多佔了雜誌十分之一的篇幅,雜誌社會給這部小說做宣傳,並推薦給相關的出版社。
雜誌社的動作很快,他們調整了最新一期刊載的內容,把《臥虎藏龍》加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