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王鍾軍的營銷計劃,還是林曉玲的短片暫時都沒有造成太大影響,因為這時候華國百姓被一件事吸引了注意力。
那就是普通人透過考試就能進入國家機關工作,這叫做考公務員。
1994年8月,華國國家機關首次招考公務員,訊息一出,全國沸騰。
這麼說可能有些誇張,但在城市裡的確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尤其是在京城,百姓起初是不敢置信,持懷疑的態度,就連很多國家機關都在觀望。
沒有人脈關係,沒有推薦,光憑著考試就能到政府機關工作,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甚至有人認為這是新形式的科舉考試。
國家人事部為此專門舉行了一次新聞釋出會,宣佈將組織國家行政機關公務員首屆招考。
在此後的幾天內,有將近一萬四千人進行諮詢,報紙上稱為“萬人趕考公務員”,一時間,考公務員成為熱門話題。
尤其對於大學生而言,這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這時候,大學畢業包分配,有關係的能分配到好單位,沒關係的只能服從安排,現在他們多了一個選擇,那就是考公務員。
這和高考一樣,一場考試改變一生。
報紙上並不是一面倒的支援,還存在著質疑的聲音。
他們質疑這種新形式的科舉考試真的能選拔出可用的人才麼,會不會只錄取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庸才,考試的內容會不會成為新的八股文。
慕姍姍最新一期的《文化訪談》邀請了華國國家人事部的常務副部長,國家公務員制度的推行領導小組組長來回應質疑。
《文化訪談》有時候會肩負著宣傳國家政策的責任,考公務員和文化有淵源,起源其實就是古代的科舉考試。
這種制度的好處是破除了門閥權貴對人才的控制,給寒門子弟創造了一條上升的通道。
而且,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相對的公開透明,減少暗箱操作。
慕姍姍的《文化訪談》節目成為了華國電視臺的一個招牌,越來越受到社會上中高層人士的關注,成為他們必看的電視節目。
訪談的物件有大企業老總,有著名學者,有國際明星,還有政府官員。
無論是內容還是深度都是其他節目不能相比的,慕姍姍並不僅僅問一些八卦故事,而是在分享這些人的人生經歷的同時,能讓觀眾有所收穫。
比如他們的成功經驗,他們的性格和處事方式,還包括像這次的國家政策。
大家最為關心的是這種公務員考試製度能不能堅持下去,考完試之後還要不要託關係,這是不是鐵飯碗,如果在機關單位幹不好會不會被辭退等等。
這些問題慕姍姍都會代替百姓問出來。
林子軒頗為感慨,這就是競爭極為激烈的“國家第一考”,據說京城公檢法部門的書記員職位錄取169人,報考人數有四千多。
在這個年代,機關裡的公務員下海經商,但也有人透過考試進入機關工作。
這是一個充滿著機遇的變革時代,只要抓住機遇就有改變自身命運的可能。
華國電視臺,林子軒接了慕姍姍,兩人開車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