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林曉玲放暑假了。
林子軒把她帶到了華國電視臺《生活空間》的欄目組,給她找了份暑期實習的工作。
上次林曉玲提出要拍片子,林子軒覺得在學校還是要好好學習,不過寒暑假可以參加社會實踐,這才答應了妹妹的要求。
《生活空間》這個欄目雖然創立不久,可畢竟是華國電視臺的節目,非常正規。
林曉玲只是實習生,不能算是華國電視臺的員工。
這個欄目主要是採訪華國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希望透過紀錄這些普通人的故事,展現華國社會正在進行的變革。
當然,你不能隨便跑到一戶人家就去拍攝,至少要徵得這家人的同意才行。
而且,作為編導,你要找出這家人不平凡的地方,也就是說閃光點,一個平凡的人偶爾也會做出不平凡的舉動。
有句話說得好,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比如,一個工資不高的人每月會給貧困山區的學生捐款,一位普通的鄉村郵遞員堅持送信,風雨無阻等等。
這畢竟是電視節目,不會真的播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總要有能抓住觀眾的東西。
你要是找不到閃光點,欄目組就不會批准你的拍攝請求,資源就那麼多,不能浪費。
林曉玲不需要去打電話和每戶人家溝通,徵求別人的同意,前期的工作已經有人做好了。
她只需要從那些願意接受採訪的家庭中選擇一戶人家,上門瞭解情況,找到這戶人家值得采訪的地方,寫成拍攝計劃遞交給欄目組。
欄目組經過審查,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會分配資源給林曉玲,讓她前去拍攝。
《生活空間》欄目組有好幾組人員,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斷的採訪,寫報告,拍片子。
這就是編導的日常工作,非常的枯燥,沒有想象中那麼富有激情,有時候寫的報告被上級領導不斷地否決,最後自己都開始懷疑人生了。
林曉玲剛剛入行,還處在興奮之中,覺得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來了。
她從一份採訪名錄中選擇了一戶人家,這是一個四口之家,丈夫是警察,妻子是工人,還有一對十二歲的雙胞胎姐弟,給人的感覺應該很幸福。
再說了,警察這個職業想必會有很多的故事,一定能找到閃光點。
帶著這樣的想法,曉玲同學開始了她第一次獨立的編導工作。
然而,事情並沒有她想的那麼順利,經過兩天的採訪,她發現這家人的確很普通,普通到真的找不到閃光點。
那位丈夫雖然是警察,不過從事的是文職工作,就坐在辦公室裡,沒有任何的危險。
妻子在工廠上班,除了工廠拖欠工資外,實在沒什麼好談的。
夫妻倆偶爾也會吵架,但很快就和好了,不存在感情危機,這個家庭沒有經歷什麼大風大浪,一切都很平常。
這其實才是華國大部分百姓的正常狀態,就這樣每天過著平凡的日子。
林曉玲覺得自己很失敗。
作為編導就是要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細節,要把細節放大展現給觀眾看,這是她在電影學院裡學到的,可她還是沒挖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