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戛納電影節在每年的五月中旬舉行,不過提名名單一般會提前一個月公佈。
也就是說,影片想要參加電影節,在四月中旬之前就要提交給電影節的組委會,由組委會判斷能不能入圍主競賽單元。
組委會的成員也會到世界各地尋找好的電影,來提升電影節參展影片的質量。
以張億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入圍主競賽單元毫無問題。
在國內,一直有傳言《活著》會參加戛納電影節,但張億謀極為低調,什麼都不說。
直到訊息從法國傳來,在這一屆的戛納電影節的提名名單上,《活著》赫然在列。
華國演藝圈的人都在看著總局和張億謀的反應,上一次是田狀狀,由於執導的電影違規參加日本東京電影節,八年內被禁止從事導演工作。
這一次總局會不會對張億謀下狠手呢?
誰都沒有想到,戛納的訊息剛傳過來,張億謀就向總局遞交了一份言辭懇切的檢討信。
宣告他對這件事毫不知情,是香江的投資商和寶島的製片人單方面的行為,作為導演,影片拍完後他就沒有主導權了,投資商為了收回成本參加國際上的電影節,他也沒辦法阻止。
當然,這件事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願意接受總局的處罰。
總局隨後以《活著》違規參加國際電影節為由,禁止其在內地電影市場上流通和上映,並要求相關人員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檢討。
這就是最終的處罰結果,張億謀過關了。
實際上,這件事和田狀狀事件並不相同,在去年的東京電影節上,那部片子以日本電影的名義參賽,導致華國代表團集體退出抗議,造成了嚴重的國際影響。
這才是田狀狀被嚴厲處罰的主因。
《活著》參加戛納電影節用的還是華國電影的名義,張億謀的認錯態度良好,大家都有臺階下,彼此心照不宣,事情就容易解決多了。
如果張億謀執意要到法國參加電影節,就是擺明了和總局作對,沒有了迴旋的餘地,那他今後的遭遇恐怕不會太好。
一個思想成熟的人往往懂得妥協,才能更好的生活下去。
這樣的結果讓不少看熱鬧的人覺得很失望,雷聲大雨點小,對張億謀這種大導演來說,相當於沒有任何處罰。
國外的投資商根本不看重華國國內的電影市場,禁片這個噱頭更能吸引國際片商的注意,也能獲得戛納電影節評委們的同情分。
西方社會對於在華國遭到禁映的片子會格外的感興趣。
他們覺得宣揚這類片子會體現西方公平開放的社會環境,西方影人願意幫助這些導演伸張正義,給予這類電影獎項,這就是同情分。
前提是你的電影要拍的有意思,不能太爛。
總局的處罰下來後,《活著》成了禁片,新聞媒體就不方便報導了。
不過,他們發現在戛納電影節的提名名單上,還有一部華國的電影,這部電影沒有入圍主競賽單元,而是在“一種關注”單元。